踏上故乡幸福的路

2009-3-16 13: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如果不是做着和公路有关的工作,可能现在我也不会对公路这般敏感。当然也不一定。如今社会财富增长了,人们富裕了,因而就有了关心公路的资本和兴趣,不像30年前。 
  1979年,我离开江苏的家乡,挤上没有立足之地的火车,去神圣的北京上大学。行囊里装的,都是些如今的梁上君子不屑的东西,包括被褥。随身带的一把长柄雨伞在换车的时候丢失了,失落的心情就像是在路上遭了大劫。在那个大众普遍对财富很陌生的年代,在自行车还是家庭中最昂贵物品的时候,很少有人对公路感兴趣。而我,在火车上渴望看见外面的公路和风景,多半是因为渴望得到靠近车窗的座位。 
  每年我都要踏上回故乡的路。现在不要说坐在列车的窗口,就是驾车回乡也不是一种奢望。进入故乡的土地,我每每会看到公路和风景的变化,但也没有想和别人说一说的念头,直到有一天我到了苏北的邳州。在我少年的记忆里,这是一个最贫穷的地方(当然肯定不是)。公路的模样已经记不清了,公路两边破旧的房屋和讨饭的人群,现在仍是历历在目。2005年的春天,我旧地重游,因为听说邳州的农村公路很值得一看。不夸张地说,当我看见了邳州的农村公路,就彻底刷新或者说颠覆了对邳州的印象。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宽阔这么平整这么气派这么漂亮的农村水泥公路。公路两边密集的银杏树,碧绿碧绿直冲云霄。这么高大的银杏树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栽种的。这些路看上去比有些地方的国道还要好。路边有许多家木材加工场,据说因为有了公路的便捷,邳州便发展起了木材加工业,还是当地的主要产业。走进村子里,所有的路都装上了各种造型的路灯,绕过新建的房子,就是大片的果园,老人的脸上挂着笑,孩子们闹作一团,哪还有贫穷的影子! 
  见我那般感慨,就有人猜出我肯定还没有看到过苏南的农村公路,告诉我那儿的农村公路有不一样的景致。说江苏是鱼米之乡,主要说的是苏南。解放初期,以长江和淮河为界,江苏省分苏南、苏中、苏北3个部分,因而形成了一个地理概念,也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就是苏锡常,也就是苏州、无锡、常州3个市。谁都知道,改革开放后,苏南率先进行市场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发展令人瞩目,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先声夺人,从而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成为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制定“十五”计划时,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南、苏中、苏北3大区域作出了新的定界,把南京、镇江划入了苏南范围,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富庶的苏南开始了江苏公路最早的突破式发展。我曾经采访过苏嘉杭高速公路,可以说无论是建设理念还是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文化理念,都让我感触至深。让我没想到的是,苏州张家港农村公路所产生的社会性影响让我更为震撼。 
  在张家港,苏州市交通局的王处长跟我说,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成为农民。起初以为是玩笑,不以为然。后来才知道,如今在苏南,农村户口远比城镇户口要珍贵得多,原因就是公路修通了,交通便利了,农村的条件得以改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不说别的,就是在家坐拥荷塘、出门就是公交这一点,就叫城里人多么向往啊!这样的情景,我就在张家港看到了。所以几年前从村子里考上了大学,户口农转非,心里欣喜若狂,而如今想换回那一本曾经羞于示人的农村户口本谈何容易。 
  我在想,是谁缩小了城乡差距? 
  我不知道在全国还有多少地方像张家港的农村一样,或者说像苏南农村这样的普遍。这样的事情多半应该是发生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星星之火,是我们新农村未来的希望,是中国改革开放未来10年、20年或30年的期待和目标。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30年让农民兄弟走上了水泥路、柏油路,那么后30年就要让农民兄弟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是让城里人更为羡慕的生活,就像是现在和将来的张家港农民兄弟。 
  在张家港遇上这件事是个偶然,可是去张家港并不是偶然。去张家港是为了204国道江苏段改扩建工程文化公路规划的调研。“文化公路”的概念是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张立早局长最先提出的,他说中国的公路从简易形式到现在的畅、洁、绿、美、安,应该再提升一个层次了,应该将更多的文化元素融进公路建设的环节之中了。这种理念,或者说“文化公路”这一概念,让人兴奋,让人振奋。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战略研究所、中国公路文化杂志,以及江苏省相关的科研单位,在没有援例的情形下开始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江苏公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体现。“文化公路”提出的种种思路、原则和措施,就是要解决如何让公路体现时代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问题。公路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廊道,也要成为风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成为社会文化元素中的组成部分。 
  如果在国外或境外追根溯源,相似的理念可以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公路建设中找到。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孟强先生曾著文介绍说,美国根据不同的环境,应用不同的元素,规划不同的公路,如规格接近高速公路的公园大道(Park Way )、风景小路(ScenicByways)、风景公路(Scenic Highway )等等,并从联邦政府的联邦公路局到各州交通运输部大多建有完善独立的公路计划组织。澳大利亚也在着手研究和规划旅游公路。近两年,日本和韩国还进行了音乐公路的修筑。我在台湾参观了中横公路,这是台湾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公路工程,也是台湾最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人文公路。中横公路经过长期有计划地改善与拓宽,路况已今非昔比。现在,中横公路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观光大道,沿线的太鲁阁峡谷,更跃居台湾12名胜之首。 
  随着太鲁阁国家公园旅游业的发展,中横公路的角色定位亦随着历史推演,向着与自然融合的方向前进,一条国家级景观道路将是它未来的发展愿景。 
  这些案例代表着经济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公路发展的“文化水平”,体现出他们对公路文化的一种认知和追求。在中国大陆,江苏公路无意间与世界先进理念不谋而合,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魄和眼光。也许,中国公路的建设就要出现一种新的模式,而现在正是处在结点上。在历史的每一个这样的结点上,江苏总是先声夺人。 
  我也时常想,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江苏的公路呢? 
  就在今年,中国公路摄影协会的一百五六十名会员“烟花三月下扬州”,饱览了苏南的小桥流水,也领略了江苏公路现代经典的风采。在会员们的镜头里,说不清孰重孰轻。那个时候,苏通大桥已经建成,只等剪彩通车。这座大桥的声望早已让世人所敬仰。在江苏公路局的协调下,大桥管理处为会员们提供了上桥拍摄的方便。那天的江风是那样的强劲,仿佛就是要激发起我们的一腔豪情和必然由此而生的幸福感。所有人的衣服都飞扬起来,所有人的脸上都绽放开笑容,所有人的相机快门都响个不停,所有人的相机里都存有自己和大桥的合影,所有人的记忆中都留有欢歌笑语,所有的人在这一刻都好像把这儿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于是我想,一本江苏公路的专辑也许是必要的。 
  每年我还是要踏上回故乡的路的。我更喜欢驾车驰骋在风景不断变换的公路上。这是30年前在火车上因为我对临近车窗座位的渴望而对公路产生的一种亲近。在我的行囊里,书本堆里也许会增加类似江苏公路专辑这样的读本,还有笔记本电脑、相机,还装满了各种吃的、喝的、用的。可能还会装上应急用的帐帐篷和睡袋,但决不会再装上厚重的被褥,也不会再在乎行囊里有没有一把长柄的雨伞。只要在路上,我就会发现总有一些对生活的憧憬在心中升起,总有一种莫名的幸福在心底荡漾。 
  因为我装满了甜蜜和希望。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欣赏和感念带我回家的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