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9-3-11 14: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农户存粮状况看,近年来该省农户存粮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口粮储存急剧下降的状况堪忧。2003年-2007年,全省农民储粮总量由43亿公斤增加到51.9亿公斤,农民人均储粮从210.8公斤上升到254.4公斤,人均增加43.6公斤,但农户小麦储存总量由13.5亿公斤递减到3.9亿公斤,人均小麦储存量减少47公斤,减幅高达71%。在农户储粮总量中,种子、饲料和商品粮占据大多数,呈上升趋势。据对运城、临汾、晋中、吕梁、朔州、长治6市的6个县24个村94户农民2007年储粮情况抽样典型调查显示,94户共476人,人均储口粮108公斤,其中小麦101.5公斤,以全省农民人均消费小麦219公斤同口径计算,小麦缺口117.5公斤。从地区分布看,从南至北储粮呈由多到少态势。另外,传统产粮县的存粮也下降明显,临猗县2007年农民人均储存小麦仅62.5公斤,只能满足3个多月的需要。农民口粮储存下滑,加剧了粮食供求不稳定的局面,使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从粮油质量卫生状况看,目前粮油质量卫生隐患已渗透到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等各个方面,一些薄弱环节堪忧。据2008年12月山西省储粮检测中心对部分市县成品粮油抽样检测,351个采集样品中质量及卫生指标全项目合格率为64.4%,全项目合格率偏低。小麦粉、大米的主要问题是水分指标超标严重,其中小麦粉水分超标率为48.7%,大米水分超标率为19.3%。小麦粉过氧化苯甲酰(增白剂)和食用油溶剂残留两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94.4%和87.5%,有部分小麦粉过氧化苯甲酰(增白剂)超过国家卫生标准4倍,可初步确定生产企业在过量使用增白剂。食用植物油的问题主要是散装三级、四级油杂质、色泽、酸值超标严重,部分食用油溶剂残留超过国家卫生标准6.7倍。
  
  三、加强山西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山西省粮食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粮食安全的基本判断,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加强全省粮食安全,不仅要抓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而且要抓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不仅要抓粮食供给数量保障,而且要抓粮食质量卫生保证;不仅要抓粮食市场体系完善,而且要抓粮食宏观调控强化,着力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强化粮食安全意识,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并明确要求“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为此,从山西省粮食安全的现状出发,要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粮食安全意识,不断加强全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按照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要求,强化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领导,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粮食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体系,明确和分解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目标。实行粮食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油质量卫生、粮食储备、粮食现代物流、粮食总量平衡、粮食流通秩序、粮食企业改革等粮食安全指标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目标责任主体。建立粮食安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粮食运行体制,提高全省粮食工作效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自给水平
  
  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牢牢把握解决粮食问题的主动权,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全省粮食工作必须坚持这一方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产粮大县建设,确保粮田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
  
  大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积极探索工业促进农业的新途径,建立完善以工补农、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
  
  加强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及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宽,补贴政策难以遏制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局面,加之个别地方存在虚报种粮面积套取补贴的现象,使粮食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逐步减弱。为此,建议在逐年加大财政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同时,改进和完善现有粮食直补方式,将种粮补贴与农民出售商品粮挂钩,由按种植面积补贴改由按种粮面积和按出售商品粮数量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向产量大县、大户和售粮大户倾斜,以确保粮补补在粮食上,真正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刺激粮食生产。另外,要在2008年全省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规律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大水资源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对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三)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物流水平,不仅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全省加强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一定要把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作为全省粮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交易形式,加快推进以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变革,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到2010年努力使全省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0年提高到55%以上。
  
  加快实施《山西省“十一五”粮食物流规划》,落实《山西省粮食局关于大力推进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完善有关配套政策。按照全国统一规划,加快全省粮食通道和物流节点建设。重点加强散粮运输中转、接收、发放设施及检验检测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建立集粮油信息、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努力实现粮食物流信息化、网络化。针对山西小麦、大米、食用油不足,而玉米有余的粮食供需结构,加强省际间粮食购销协作,引导粮食物流企业发展“钟摆式”物流,调出玉米和小杂粮,调入小麦和大米。
  
  加大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推进力度,建设集仓储、加工、运输、贸易于一体的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山西省粮食物流中心项目既是山西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龙头,也是连接国家通道和连接市县网络的中枢,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该项目已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有关部门的批准,总投资3.36亿元,其中属公益性的1.9亿元,建成后和“放心粮油”工程体系相匹配,将形成集储存、运输、加工、贸易、信息于一体的山西粮油流通新平台,使粮油流通出现新格局。同时,加大推进粮食物流节点项目的建设,使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成体系协调推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