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危机当成发展的 动力和机遇

2009-2-7 16:3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常州 
  危机中求进求新求稳
  在常州,有一座脱胎于传统“大学城”的科教城,这是常州市全力打造的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2009年确实将是困难和矛盾更加明显的一年,但同时也是充满希望、充满机遇的一年,关键要看如何去应对。”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常州作为江苏省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市之一,在新的一年里,将以“创新、发展、提高”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干部工作信心、企业家投资信心和群众消费信心,把危机变成倒逼发展的的动力,危中求进、危中求新、危中求稳。
  GDP增长11%以上,社会投资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加10%以上……这是常州在今年初给自己的经济发展定下的目标。这些目标并非凭空就能实现,范燕青表示,今年常州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继续做强做好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五大支柱产业,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开辟新型市场;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份额。这其中,将重点抓好200个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力争全年新增销售收入490亿元以上,新增超亿和超3000万美元项目15个,实际利用外资超25.6亿美元。范燕青告诉记者,今年初,常州市明确了今年50项重点工程,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五个重点领域。其中,直接投入资金为880个亿,带动全社会投资总额可达1200个亿。
  在常州,有一座脱胎于传统“大学城”的科教城,这是常州市全力打造的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久前,温总理视察时曾给予这种“常州模式”很高的评价。“形象地说,我们想让这个科教城承担起助推经济新发展‘发动机’的功能。”范燕青表示常州打造这个平台的初衷一是为全市54000家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创新研发的后盾,另一方面是想吸引知名大学、大所落户常州,弥补常州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短板,这一目标正在变成现实。目前,科教城里已经云集了以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为主的几十家知名研究机构,100多个重点实验室。
  本报记者 朱昕磊
  淮安
  捕捉“个性化机遇”
  机遇是资源,是发展的条件,抵御风浪,要以特取胜。当前,淮安要捕捉几个现实的“个性化机遇”。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干部的工作信心、企业家的投资信心、群众的消费信心。”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在接受我们的专访时快人快语。
  “如果说干部是火车头,企业家就是顶梁柱,而广大群众则是我们头上的一片天。”刘永忠用三个比喻对“三个信心”给予形象注解。他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信心变成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源泉,变成现实的资源。”
  那么,信心来自哪里?“发展安心,和谐稳心,民生暖心。”刘永忠认为,发展,是信心最根本的来源。“我们常说‘树大招风’,淮安这棵‘树’相对矮一点,受到的冲击也相对小一点。但这不是说‘树’就不要长高。”刘永忠认为,风暴过后,外向型经济依然是发展的方向。所以此时,更应该增强开放的观念,为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
  应对挑战,增强发展的信心,更离不开对机遇的把握。刘永忠说,机遇是资源,是发展的条件,抵御风浪,要以特取胜。当前,淮安要捕捉几个现实的“个性化机遇”。
  苏北整体进入长三角,连云港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淮安来说同样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距离连云港只有100公里,如果连云港是嘴,我们就是鼻子。我们要淡化腹地意识,增强沿海意识、开放意识。”现在,淮钢每年400多万吨的铁矿石,只有几十万吨从连云港走。而实现海河相通,借港出海,将大大节约淮安企业的物流成本。
  淮安的另一“个性化机遇”是台资的青睐。目前,淮安已有富士康等5家大型台资企业落户,作为标杆企业,它们一呼百应,具有强大的带动效应。在前不久举办的淮安台资论坛上,135名台商来淮安实地考察。台商对淮安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淮安的目标是: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形成“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局面。
  淮安民用机场已经开工,淮安也纳入铁路枢纽网……刘永忠认为,省委、省政府扶持苏北发展,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业的支持政策,都是淮安的“个性化机遇”。“淮安是农业大市,这些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淮安的发展,如降甘霖。”
  本报记者 朱鼎兆
  镇江
  缩短差距的时机到了
  镇江今年的目标确定为“一个高于、一个快于”,即主要经济指标力争高于全省平均、快于沿江八市。
  在面临巨大压力但又不乏希望的牛年,镇江如何发展?又将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崭新形象谋求新的跨越?面对记者的采访,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的回答虽然平静但充满自信。她说:“理性分析形势,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清醒认识到:越是困难时期,越是镇江缩短差距、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许津荣说,镇江今年的目标确定为“一个高于、一个快于”,即主要经济指标力争高于全省平均、快于沿江八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冲刺1千亿元,增长30%以上。定下这个目标主要基于镇江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去年新增7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近年来最多,总数3010家,仅26家企业停产。镇江的区位、岸线资源、产业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已经凸显,承接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竞争力明显增强,可以说镇江在危机中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新的一年里,镇江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将突出“四大建设”:一是重大项目建设。以产业投资超600亿为目标,全力推进一批优质大项目,加快实施“千百亿”工程,推动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五大优势产业加速向五千亿规模迈进。二是城乡建设。计划投入400亿元,大力推进南徐新城区、北部滨水区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城市主要出入口和主要景区出入口环境整治,使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三是生态建设。咬定2010年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的目标,力争年内全市80%以上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建成投运太湖流域19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新增绿化造林16万亩,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力保330天以上。四是民生建设。政策扶持创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突出抓好百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安居房的开工建设,实施50万平米危旧房改造、40万平米老小区整治。
  许津荣认为,镇江正在构建一个崭新的发展格局,新的产业链和项目磁场也正在逐步形成,镇江将呈现突破、跨越、赶超的崭新气象!
  本报记者 张凌发
  盐城
  深化“三服务” 全力保增长
  新年首月,盐城经济取得了“开门红”,这让盐城上上下下对新年发展信心倍增。
  新年首月,盐城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7.3%;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增长44.3%……2009年盐城经济取得了“开门红”,这让盐城上上下下对新年发展信心倍增。昨日上午,盐城市委书记赵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化“三服务”,全力保增长,这是盐城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1月份有效工作日少,2月份部分企业可能会延长放假时间,保增长的压力变大,加上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开工不足,因此一季度保增长的形势相当严峻。”看清形势才能寻求发展,盐城市提出春节期间企业要少放假、多加班、早复工。赵鹏说,多一家企业生产,企业多生产一天,就多一份增长因素。政府也主动作为,处级以上干部全部上阵,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三服务”活动。
  保增长必须要保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汽车、纺织、房地产这三大支柱产业更是政府“关照”的重点,“保住这些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盐城的保增长就有希望。”在政府关怀、政策扶持之下,今年1月份,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产销分别达10324辆和17300辆,均超过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市区今年已有40多个工业、城建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保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危机当前,盐城的发展机遇在哪里?赵鹏指出三点:首先是抢抓十七届三中全会提供的历史性机遇,推进盐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第二是抢抓国际范围的产业调整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盐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目前,盐城已定下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计划:发展“南车北船”,打造几个千亿元的支柱产业;扶持石油机械、纺织机械、节能灯具等一批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第三,抓住国家层面上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个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增创开发、开放新优势。今年盐城市将继续大力推进开发沿海、接轨上海、走向海外“三海”齐抓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