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完善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

2009-2-3 14:0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林振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激烈竞争的阶段,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成为行业趋势。而现在,物流行业又遭遇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必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在当前特殊经济形势下,更需要国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此,本报特意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请她来介绍一下我国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建设情况。
    “我国对现代物流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既不同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一些落后国家。”陈文玲认为。我国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一个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层面共同努力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不断从局部或环节推进到逐步形成政策体系的过程。
正视差距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央国务院引导到各地方政府规划,从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和规范到出台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多方面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现代物流经营和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明显改善,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要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在推动中国经济全面转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方面的作用,现行的物流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还有很大差距。”陈文玲认为。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我国推动物流发展的政策仍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那么差距存在于哪些方面呢?陈文玲向记者介绍说,首先是推动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健康发展的成熟配套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还缺少一些实施细则,部分条款缺乏操作性。”在她看来,各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与规制,有的方面也缺少协调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也是一个问题,如现代物流需要各种运输方式无缝链接,需要各种运力合理配置,但目前各种运输方式的专项规划,都分属于不同部门规划,具有很明显的部门特点。此外,在地方规划和政策中,缺少必要的按照经济关联度跨区域整合的政策与措施也体现我们的政策体系不够成熟。
    2008年9月,国内多家快递企业联名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联邦快递不正当竞争的检举报告。随后,一场如何应对外资物流巨头抢占中国市场的讨论,再次在物流业内展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国际物流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并试图形成垄断,而我们仍缺少约束性政策。对此,陈文玲不无忧虑地说:“最近几年,外资物流企业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大举进入国内物流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在港口码头、物流地产等方面正在形成对基础设施的控制力,通过控制价值链的高端控制处于低端的国内企业,通过并购国内物流网络控制国内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既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也缺乏对国际物流企业控制我国高端物流市场的控制性政策和措施,将会影响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与经济运行的安全。”
    除了以上几点,陈文玲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他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制造业物流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关乎制造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但是我国促进制造业物流发展尚无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
    由于农产品流通的现代物流体系和社会化物流平台尚未建立,与此相关的物流发展政策也处于空白状态,致使粮食、果蔬的物流损失率居高不下,从而造成每年约75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一批规划、规范、标准和认证认可规定,但是总体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有的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的低于国际标准和和国内物流发展实践要求,有的方面还存在空白,亟待建立健全。
    目前针对物流园区发展情况及其特点,土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尚未制定相关政策,难以将工商、财税、运管、公安等政府的监督管理服务职能集聚到同一平台上。
    我国物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缺少必要的支持性政策,尤其在国际融资、收购、重组、审批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在海外资金结算上存在很多不便,与所在国的政策协调与沟通也很难。
努力完善
    既然当前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中存在一些缺陷,那么如何尽快完善,将直接考验物流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的智慧。陈文玲认为,现在除了要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还要尽快研究制定更为有利的推进现代物流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物流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研究制定发展生产性服务——现代物流的支持政策、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化物流职业培训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等。
    “除了个别经济圈、经济区和经济带的物流规划外,基本上立足于本行政区域内部的物流设计,这不符合现代物流按照流通规律组织现代物流的基本要求。”陈文玲说,“我们应加快推进跨行政区物流区域的建设,并适应我国区域发展的需要,整合存量资源,形成若干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物流区域。包括: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各种运输方式合理有效链接和匹配的物流港区;二是围绕城市群形成建设的运输方式合理有效链接和匹配的物流圈;三是围绕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链建立‘物流带’;四是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形成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物流系统;五是加快推进区域间物流合作与协调发展。”
    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常被当作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正处于升级阵痛的中国物流企业普遍关注的。“首先要改进和完善税收政策。”陈文玲说。我国物流业征税实行的是营业税,重复征税不可避免,如果不采取措施消除税制本身的不足,将限制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她建议参考国际上一些国家做法,实行税收中性的消费型增值税制;近期在不改变现有税制格局仍然对服务业(包括物流业)征收营业税的情况下,对物流企业进口或购置的设施免税,对符合条件的仓储设施免税或退税;对包括物流服务在内的出口型物流服务企业,应采用零税率政策,以鼓励本国产品和劳务的出口;对物流企业实行流转税特殊优惠政策;对物流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对物流企业境外职员提供全部或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长期以来,一些民营物流企业、中小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困于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下滑的不利情况下,融资困难更加突出,许多企业经营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对物流企业在股票上市、债券发行的审批上应适当放宽限制条件,允许有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发行不同期限的长期债券和进行股票发行试点。”
    “尽快建立正常的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给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应鼓励同一区域的物流企业建立互助性金融组织,以加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能力。”
    ……
    在陈文玲看来,改进和完善金融政策,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显得迫在眉睫。
    陈文玲相信,借鉴国外经验,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也有所帮助。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对此,她建议我国也应积极运用财政手段,加大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重要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中央和地方财政可以实施贴息贷款、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应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要使我国不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成为一个具有很强流通能力的大国。”陈文玲说。其实,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心愿,也应该是中国所有物流人共同努力的目标。而逐渐完善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必将成为目标实现过程中最坚实的保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