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外经贸和内贸流通业全线飘红

2009-2-2 19:4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四川省遭遇了低温雨雪、5.12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超出预期的冲击,经济运行呈现跌宕起伏的走势。全省商务系统在各级党政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沉着应对,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商务工作的快速发展,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大灾之年有大为,逆势增长新突破,为全省经济的灾后恢复和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对外贸易 
  (一)规模实现两个突破。2008年,全省外贸保持高速增长,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进出口实现180亿美元、其中出口100亿美元的目标。实现了两个突破。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20.3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31.08亿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31.1%,同比增长52.3%,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进口达到89.3亿美元,同比增长54.7%,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 
  (二)外贸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出口队伍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底,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836家,较上年净增280家,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2336家,净增289家;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14家,净增59家,其中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15家,净增4家。二是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出口齐头并进,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64.3%,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三是内推外引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培育的100户出口骨干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累计出口超过74.8亿美元,增速达55%,支撑作用明显;外经企业出口约17.1亿美元,增长2倍多,占全省出口增长额的10%以上,推动与走出去结合效果明显;引进出口型企业出口14亿美元,增长1倍以上,占全省出口增长额的20%,引进转移效果明显;新增702家企业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内推培育效果明显。 
  (三)外贸增长方式不断改善。一是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占比明显提高,同时特色优势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全年机电产品出口65.4亿美元,增长7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7.6亿美元,增长67.7%;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提高7个和2个百分点。箱包、家具、鞋类、纺织服装、钢材、铁合金、化工产品、农产品(14.34,0.66,4.82%,吧)等传统特色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二是传统市场得到巩固,新兴市场不断拓宽。对中亚出口增幅达2倍以上,对东盟市场出口增长1倍以上,对非洲出口增长60%以上,对印度出口增长90%以上,对巴西出口增长80%以上,对俄罗斯出口增长70%以上,对台湾出口增长70%以上;对近年一直增速缓慢的日本、韩国市场出口增长也分别达到34.2%和37.2%以上,均较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三是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约31.3亿美元,增长70.9%,占全省出口的23.9%,上升了2.6个百分点。 
  二、外商投资
  (一)外商投资跃上新台阶。2008年,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57家,外商投资合同额62.9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9.8%;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76.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3%,居西部第一,中西部前茅。新批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大幅提高,合同外资平均规模为989万美元,同比增长达47.8%。其中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120家,超过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合同外资总额38.6亿美元,超过全省总额的二分之一。外资增资势头好。2008年,我省共审批外商投资增减资项目266个,实现合同净增资27.18亿美元,同比上升88.9%,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的43.5%,比去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其中:增资项目224个(含中方转外方转股项目),合同外资增资金额为29.7亿美元,同比上升96.3%。 
  (二)房地产和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主要领域。全省房地产业合同外资金额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比为45.5%。房地产项目外资实际到位2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0.2%,占比为64.3%。制造业外资也有新的发展。全省制造业合同外资达13.4亿美元,同比增长32.5% ,实际到位外资6亿美元。其中有瑞能硅材料、久大盐业、得阳化学、川眉特种芒硝、味千食品、雅安永旺硅业、得阳特种新材料、宏华石油设备、艾切斯无缝钢管、乐山福华农药、四川金顶(6.18,0.33,5.64%,吧)水泥、内江星船城水泥等12家制造业企业到位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 
  (三)重大外资项目进展顺利。当年全省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家,截止2008年底,来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2家,其中有实际投资的企业101家,新增6家。全省商务系统负责重点督办74个项目中,有年产60万吨芒硝生产线、得阳化学、福华草甘膦、金威利制鞋、富园物流、安捷伦前锋电子科技增资、赛门铁克软件开发增资等41个项目资金已到位并履约,占督办项目总数的55.4%,实际到位资金11.02亿美元;有凹凸电子增资、万国数据服务外包、米高新能源、佐鲁银华纺织等20个项目已批准;有美国空气化工产品、美铝电解铝、东方阿海珐二期等11个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接触。二是力促总投资3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四川福溪电厂新建工程(总投资7.2亿美元)已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永旺硅业扩建6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增资4亿美元、得阳特种新材料2期增资3亿美元等项目已签约,有望于明年促成。以色列化工集团磷化工项目已进入审批、鑫怡煤层气综合利用已到位部分外资,宏华石油设备增资及新项目、恒鼎实业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香港中华电力九龙河流域梯级开发项目等投资总额3亿美元以上项目也在务实推进中。 
  三、对外经济合作 
  (一)外经合作取得新突破。200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4.05亿美元,同比增长98%,完成全年省政府考核目标的160%,完成奋斗目标的150%。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48.15亿美元,同比下降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0%。全省外派劳务32081人次,同比增长21.9%,完成全年省政府考核目标的118.8%,完成奋斗目标的106.9%。全省新增境外投资企业30家,同比增长20%,协议投资总额(含增资)12428万美元,中方投资额(含增资)11244万美元。2008年我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新签合同额继续保持全国前茅,外派劳务高比例占居中西部第一。 
  (二)对外承包工程层次进一步提升。一是项目大型化趋势日渐明显。2008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依托我省的优势产业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了以电站建设、石油天然气为龙头,建材,铁路,公路以及土建项目为依托的业务格局。全省新签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达到15个,其中,印度提隆达火电站、苏丹港至喀土穆铁路、巴基斯坦契巧美莲联合循环电站等6个项目合同额超过2亿美元。这些大型项目的签署为今后我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08年底,我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总数达到104家,形成了以电力建设为龙头,以交通、化工、石油天然气、建筑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东方、成达、省机设、川铁、四川石油管理局、四川路桥、水电七局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外经企业国际市场承揽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继续增强,龙头作用日益显著,确保了今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突破性发展。 
  (三)外派劳务领域进一步拓宽。2008年,随着 “走出去”意识的增强,全省大专文化以上外派劳务人员明显增多,工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外派领域进一步拓宽。全省共派出职业技能人员(不含建筑工)3400余名,占到派出总人数的10.6%,涉及远洋船员、农牧养殖、机械制造业、医疗护理、电子装配、酒店服务等行业的多个工种。省外经营公司在川招收外派劳务热情不减。截止今年底,省外劳务经营公司在我省招收外派劳务人员达25600余人,占全省外派总人次的80%,比去年同期增长约7个百分点,跨省合作仍旧是促进我省对外劳务合作低成本、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 
  (四)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省新增境外投资企业30家,比去年增长20%,累计达到138家。一是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今年,全省新增境外农业、林业、矿业等资源开发企业8家(另有1家境外资源开发企业追加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3789万美元。分别占全省新增项目总数和总投资额的27%和30%,涉及农业、林业及钾盐、铁、铜、铬、铅锌等矿产资源。二是境外加工贸易和贸易型公司显著增长。今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波动较大,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局势发展,密切和国外客户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我省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到境外设立加工贸易企业和贸易公司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省新增境外加工贸易企业5家,新增贸易公司5家,占总量的33.3%,涉及家电、机械、建材、文化产品等的加工生产和进出口。三是境外投资合作方式进一步拓宽,开始通过收购、参股、返程投资、股权置换等新的投资方式在更高的层面、更宽的领域参与海外投资合作。还有部分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境外上市、境外参股等方式参与海外投资。 
  四、国内贸易 
  (一)消费规模不断增长,增幅创新高。2008年,全省城乡市场消费需求在困难中快速增加,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城市服务业发展得到提速,消费环境大幅改善。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00.8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创10年来的新高,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05.8%。但由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灾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下降,加之地震损毁了我省相当部分景区,外来旅游人数锐减,对我省消费品市场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与全国相比,增幅偏低2个百分点。 
  (二)地震重灾区市场保障能力初步恢复,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实施。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各级商务系统全力支持灾区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六全力组织商贸服务业的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深入灾区,建立销售服务网点,组织当地流通骨干企业加快恢复销售体系,灾区市场得到较快恢复,为当前灾区居民安全过冬创造了基本条件,为灾区的恢复重建物资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截止12月底,受损农家店已全部恢复,纳入恢复重建规划已竣工开业的项目44个,完成投资4.48亿元;已开工项目198个,计划投资59.08亿元,已完成投资21.63亿元。两项合计项目242个,已完成投资26.11亿元,分别占规划项目总额和投资总额的26.95%、14.5%。 
  (三)市场运行调节能力加强,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一是当我省遭遇冰冻雨雪灾害、“食用油”波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突发事件,省内蔬菜、食用油、奶粉市场出现波动,我省商务系统迅速应对,加强监测,积极组织调运货源投放市场,市场调控能力得到增强。二是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厅举全省商务系统之力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物资调运中,接受商务部和各地捐赠食品饮料约1.7万吨,采购了食品饮料约1.5万吨,发送物资2016个汽车和312.5火车车皮,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去年猪肉专项整治以来,全省生猪屠宰管理和酒类管理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生猪屠宰点进一步得到压缩,生猪无害化处理全面实施;积极推行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制和溯源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的违法行为,全省开展酒类市场检查1150余次,查处违法企业3500余户,查获假冒名优酒、劣质瓶装酒等总案值金额290余万元。 
  (四)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商贸服务业得到新发展。一是通过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省今年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2万个,配送中心120个。农家店覆盖68%的乡镇和36%的行政村,农村新增营业面积95万平米,增加农村消费近100亿元。二是今年初开始启动的家电下乡试点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消费。全省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12.7万台(件),销售金额突破16亿元,农民领取补贴资金2.1亿元。三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制定政策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了全省服务业的发展。 
  2008年,我省商务工作迎难而上,克服国内外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受全球金融危机传导滞后效应影响,11月开始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回落态势,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速减缓,外贸出口增速回落。2009年,全省商务系统要充分认识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也要充分认识重大危机中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推动我省商务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