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如何突破瓶颈与天花板

2009-2-2 13:2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爆竹声中一岁除。跨过了2008年,面对依然阴霾的2009年,浙江的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日前,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均在知识经济俱乐部十周年庆典暨浙商过冬对策峰会上的发言,也许能给民营企业在2009年突围指点迷津。

  审时度势转向内需

  金融危机对国内出口企业影响最大,首先是广东东莞,其次是我们浙江沿海一带。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国内企业家都感到很紧张,一些领导也觉得很紧张。但我有几位企业家朋友经过思考、调研后,觉得很正常。像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他上个月到美国、欧洲、中东转了一圈以后,觉得没什么了不得。他说:“我觉得用两句话来说,就明白了。”

  但是,他这两句话始终不肯说,他说:“我讲了你们会批判我格调不高的。”我说你就讲吧。他鼓起勇气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健康妇女的例假,而中国是少女的初潮。”大家哄堂大笑,后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冯仑说,经济本来有周期,上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就成了主宰世界的货币,不受任何制约,这是一;第二,美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消费拉动,美元是世界货币,靠借债搞投资搞消费;第三,信息网络泡沫破灭后,美国主要是靠放松信贷、降低利率、鼓励金融衍生品来发展,泡沫吹得很大。泡沫早晚有一天要破灭,正好在次贷危机的时候破灭了,这是一个周期。美国这几年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是健康妇女的例假。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危机。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小女孩刚刚来初潮马上打针,这不行,要顺着来。我们要承认确实要受一些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早就应该调整自己的出口。我们买美国的国债,成了第一债主。买国债有利息,但美元贬值也受影响,两个国家绑在一块儿。现在中国和美国的毛病是相反的:我们是消费不足靠投资靠出口拉动,人家是超前消费、储蓄不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过冬穿棉袄。这个危机是美国引发的,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要有这个思想准备。美国经济要调整,恐怕没有两三年时间不行。就是调整过来,奥巴马上台后,他对中国会不会也采取过去的政策,我看也未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看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转向内需。

  调整策略控制渠道

  去年三月,我到宁波慈溪看了几家企业。在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我问企业老总怎么样。他答没事,并且说:“我是内销为主,而且我是品牌,有定价话语权。”我又跑到另外一家汽车配件企业,厂子不大,产品都出口到美国。公司负责人诉苦说:“原材料涨价,劳动成本也上升,人民币升值,我没有办法干了。想把厂子关了,但是专用设备没有办法转手,弟兄们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一下子解雇了又不忍心。”他说自己再坚持半年,并且一直在调整方向,把供货对象改成美国汽车修理厂,为修理厂提供配件。上星期我问他情况如何,他兴高采烈地说很好。为什么?第一,原材料价格降了;第二,调整策略后,为汽车修理厂提供配套服务,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消费者不买新车了改修车子了,这样汽车配件的订单就多了。这说明,尽管美国减少从中国进口,但是不能完全不从中国进口,因为已经离不开中国了,很多东西离不开了。这个时候,稍微做一下调整还是有市场的,天无绝人之路。

  我们好多企业的销售渠道,基本上都被中间商占了空子。中间商一不行,企业马上拿不到订单了。如果我们有销售渠道,就能根据市场变化,改变形势。温州现在有几十万人在国内办厂,其实温州人办厂不多,主要是办市场。全国600多个地级市,他们在400多个地方都办了专业市场,在国外办了243个市场。我们苏南有一个毛病,产品响当当,但是不会销售。温州人就不同了,建各种销售渠道,把生产、消费衔接起来,一线消费者的需求很快通过市场反映过来。一些工厂倒闭,很多企业照样发展,就是这个道理。扩展销售渠道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很重要。中间商下订单,人家是大头,我们做了一个小头。要把销售渠道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受制于人。

  中国的问题是内需不振,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刺激消费,例如冰箱彩电下乡等。这还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中央拿出4万亿元来刺激内需。这是中国的实际情况,除了这个办法,你没有别的办法。这个大蛋糕,我们民营企业能够分享到,现实的办法就是怎么用好这个政策。

  根据政府对目前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计算,投资总额已接近18万亿元,全国各地加起来将超过20万亿元。各地政府投资大项目,看起来和我们民营企业没关系。但是我考虑了,我觉得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对于我们浙江民营企业来说,最现实的办法是眼睛盯着4万亿元所引发出来的20万亿元。

  你算算看,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的投资,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35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这些项目批准后,不可能是政府自己去干,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也不可能都自己去干,还得分包发包。这是中国行业的惯例了,通过施工解决一大部分就业问题。但是原材料在哪里?设备哪里来?这些采购相当了不得,我们民营企业就眼巴巴紧盯着。

  浙江企业家有这个本领,他们可以很快把网络信息搞清楚,搞一个大项目,哪怕是建一个机场,修一条路,谁在搞?要多少钱,多少钢管、钢材,或者配套的东西,包括家具、装修、服装、劳动用具,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紧盯的。要紧盯着这些项目,从项目中找各种机会,用好政策“过冬”。

  用足政策盯牢机会

  这次大洗牌,很多制造业企业没销路或者资金链断裂了。在这个时候,等人家来收拾你是很惨的。我们能不能争取主动,就是在好的时候、兴旺发达的时候、往上升的时候、没有往下掉的时候,主动寻找合作伙伴。这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辛苦把孩子养大了,改了别人的姓,不太愿意。

  我主张学习汇源集团的创始人朱新礼。朱新礼把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我觉得朱新礼还是很聪明的。因为他资金确实很紧张,第二缺少人才,第三对运作市场技不如人,所以见好就卖。等他熬不住的时候再卖,那就是垃圾股了,没有人要了。

  要从朱新礼身上得到启示,发现自己的前景。自己最善于做什么,主动跟人家联合,这也是逼着我们自身改革的一个办法。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在做了,河南一些企业,看钢铁企业不行,就找宝钢出让80%的股份。还有唐山的钢铁企业,发现形势不对后去年年初就停产、减产,做别的去了。见好就卖也是一个办法,这也是一个思路。

  我说一些大实话,你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你赶快改变自己,想办法跟“国老大”、跟政府去合作,这是一条忠告。特别是盯住4万亿元,谁拿到这个谁就有希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