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产业转移之深度剖析

2009-2-19 18: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产业转移是国家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及变化的体现和过程。产业转移往往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一般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此逐层推进。产业转移往往先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转移开始,后依次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对于中国制鞋工业来讲并不陌生。制鞋业,目前对东部沿海来说,已经是鸡肋,留舍两难。但是,对于中国的中西部城市以及东南亚国家来说却是诱人的香饽饽。制鞋业能带来庞大的就业人群,能带动巨大的GDP产值,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中国中西部地区目前正在加紧规划园区、出台优惠政策,敞开大门欢迎东部制造业的入驻。东南亚各国也瞄准了中国制鞋业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的机会,积极引进中国的制鞋企业的资本。 
  国内产业转移特点
  土地控紧、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增加,东部地区制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鞋企,纷纷把目光转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产业转移愈演愈烈。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东莞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50%左右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如湖南、江西、四川、广西、河南等地设厂,有25%左右到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孟加拉、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
  今年中国制鞋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制鞋行业的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演变成几个企业,一个地区的共同行为。
  制鞋产业转移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在产业转移的初期,都是政府通过举办洽谈会、推介会,或是出台促动地区间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办法,来助推产业转移的机制,加快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今年,随着制鞋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主动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地区投资生产。政府加大了服务功能,不再直接干预制鞋企业的转移。
  制鞋行业的转移既给中西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产业转移对承接制鞋转移地区的产业配套、劳动力、政府职能、物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国鞋企迁移之路——国内篇
  江西省
  江西省在作为制鞋行业的转移承接地,有自己明显的优势。江西是我国三个最具活力的经济金三角的直接腹地,在地理位置上,江西占据优势;其次,江西商务成本较低,江西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水电等要素费用都比发达地区低,平均水价只有上海的50%、广东的60%左右;在基础设施条件方面,江西省是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对接的省份;江西省也是近几年全国唯一用电高峰不拉闸限电的省份。
  江西目前已经成为珠三角制鞋行业的转移首选地,许多国际知名的鞋业龙头企业都纷纷来到这里,除排名第二的国内女鞋制造企业华坚鞋业之外,全球最大的制鞋企业台湾宝成集团落户上高县,台资鞋企永恩则选择黎川……或许不久之后的“世界鞋厂”就在江西。
  江西省上高裕盛公司总在上高县鞋业产业基地投亿美元,生产阿迪达斯、耐克等世界知名品牌,首期投资7000万美元,共12条生产线,安排了1.5万人就业。
  上高县鞋业产业基地,2005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拥有龙头和配套企业30余家,员工1.8万余人。2007年,上高鞋业产业年总产值已达8.9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99亿元、利税总额6916.4万元。全球最大的制鞋企业——台湾宝成国际集团总部决定集中在上高投资,投资期由原来的3至5年缩短为2至3年,并计划把上高裕盛公司建成拥有5万名员工的巨型制鞋企业。
  2002年1月,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投资协议,投资总额近1亿美元。公司拥有生产、加工、开发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凉鞋、马靴、休闲鞋等100多个品种1000多个款式,年产中高档成品女鞋650万双,产品100%出口,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2006年9月,台湾国际永恩集团于在江西省黎川建立江西大川鞋业公司,生产著名品牌“达芙妮”女鞋。因为大川的成立,黎川已经吸引了10多家制鞋企业落户工业园区。
  湖南省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工业化、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湖南省财政设立了扶持加工贸易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资金规模。目前,湖南已成为继江西、广西之后的第三大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选择地。
  湖南省蓝山县、双峰县成为承接珠三角制鞋转移的主力县市。
  蓝山县明年初,世界三大运动鞋品牌之一的彪马就会在湖南省永州的蓝山县真正实现生产成型。蓝山县的优势如下:地理优势,蓝山县毗邻广东连州市,靠近港澳,是湖南南大门,素有“楚尾粤头”之称;领导者决策正确,蓝山县决策者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全力打造毛针织、制鞋、机械电子三大产业集群。蓝山县死死盯住珠三角,紧紧瞄准长三角,不仅做到承接,更做到对接。除了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蓝山县在交通、园区、优惠政策、创业环境等方面为对接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条件。
  双峰县随着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双峰县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呈现出了部分加工制造业由沿海向该县梯度转移的良好趋势。作为内陆的双峰,拥有抢占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历史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
  双飞显制鞋产业基础牢固。近年来,该县先后引进制鞋企业近20家,制鞋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从业人员达4000人,成功引进了兴昂国际、恒源等知名制鞋企业,其中兴昂国际鞋业有限公司于去年成功落户双峰后第一期已达2000人的规模,第二期今年6月开工达到1500人的规模,第三期工程已签订意向协议,届时项目总占地达200余亩,如全部投产可年产出口皮鞋500万双,实现年产值1.5亿美元,产值与利税可与双峰海螺媲美。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双峰现有人口93万,农村劳动力51.28万人,剩余劳动力22.4万人。现有劳动力中,70%以上都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这部分人员在素质技能上已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由于乡土情结、子女上学、老人赡养等因素,都愿意回乡就业。全县各类职业学校每年可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00多名,这都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
  工业园区成为承接制鞋企业的有力平台。双峰县经济工业园区及各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在优惠政策、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开发进度等方面已进行科学统筹规划,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搭建了良好的对接平台。
   四川省
  虽然今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但是,地震只是一个临时因素,而非长期因素,有可能使产业梯度转移计划暂缓,但不会发生基本面的改变,四川在承接制鞋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依然存在。
  人力成本优势,在用工成本上,四川要比沿海地区低20%左右;产品配套优势,对生产中低端产品的鞋企来说,原辅料及配套基本能在当地解决;人力素质优势,四川在外务工人员超过2000万,其中相当部分从事制鞋业,广东制鞋企业中60%的管理人员为川籍,30%的工人是四川人。交通日益便利,四川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非常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皮革检测中心、西南鞋材交易中心、中国西部皮革城为四川鞋提供了完善的配套。
  四川打造制鞋产业链有这样的思路:以园区、基地的方式,承接沿海制鞋产业集群式转移,把四川打造成为制鞋产业的“一个基地和三个中心”,即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和交易中心。
  四川省在珠三角制鞋产业转移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多政府官员主动走出去,到珠三角地区开介绍会,招商引资。
  崇州走出去了。3月11日到3月15日崇州市委书记范毅带着崇州的招商团,在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各大城市高密度高强度地穿梭。5天时间,单边行程3000多公里,接触数百家企业。14日,他们进入温州,举行“2008成都·崇州制鞋产业推介会”,惊动整个温州城,会场一下子来了200多家制鞋企业负责人,包括温州制鞋业龙头企业之一的巨一集团,当场签约10家,许多鞋厂老板纷纷表示要组团到崇州考察。
  谋定而后动的不只是崇州,还有成都。
  根据中国皮革协会的信息,目前全世界每年鞋业生产规模为160亿双,每百双鞋中有一双产自成都,成都年产皮鞋为1.6亿双,并以女鞋为主,年产量在1.4亿双,制鞋业从业人员近15万,年产值达150亿元。
  按《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成都市将在2015年成为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国内制鞋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及检测中心、贸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形成年生产能力达5.5亿双,制鞋产业总规模1000亿元,带动成都及周边96万人就业的规模……
  产业基础和完善的规划,为成都承接“这双鞋”抢占制胜先机。武侯、崇州、金堂,各显身手。
  武侯,提升设计、研发能力和品牌知名度。2006年武侯区得到“中国女鞋之都”称号,在区域品牌上具备优势。2007年,武侯区通过举办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开始与国际鞋业进行交流合作,着手实现品牌、渠道、研发等方面的提高。
  崇州,在“东鞋”茫然之时,加快“请进来”步伐。到2010年,引进大中型制鞋及配套企业500户以上,年产皮鞋1.2亿双,工业产值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到2015年,达到产值400亿元。
  金堂,打出“人才牌”。金堂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8万人,其中鞋业人才是这支“大军”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县委书记何立斌曾远赴深圳,请打工“打”成老板的金堂老乡们回乡办厂。目前,全县已有7000余人回乡创业,开办企业近300家,其中制鞋企业占一半以上。金堂规划,到2010年,入驻制鞋及配套企业300户以上,年产8000万双,产业总规模达到72亿元。建成较大规模的鞋业技工学校,年培训各等级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
  二、中国鞋企迁移之路——国外篇
  在中国今年宏观政策频频出台,物价高涨,用人成本上升,人民币过快升值等不利因素对照下,东南亚国家的优势愈加明显。劳动力成本是该地区第一大优势,不仅低于中国的东部沿海,还低于中西部地区;第二大优势则是,该地区对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较多,投资手续也大为简化;第三大优势则是原材料成本较低;土地成本也是吸引企业家的一个原因;此外,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众多,这对有意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企业颇具吸引力。
  越南
  1.越南概况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纬8°10—23°24;东经102°09—109°30。边界线总长3,730公里,北面与中国接壤(1150公里),西面与老挝接壤(1650公里),西南面与柬埔寨接壤(930公里),海岸线总长3200公里。
  从外资进入情况来看,近几年,大量外资公司涌入越南,其中多数都是服装和鞋类生产商,中国大陆人工和业务成本的上升促使它们转战越南。去年外资企业申请在越南投资200亿美元,较临近的泰国高出1/3。
  (1)中国台湾企业最早挺进越南
  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持续走高,勇于尝试低成本经营的大陆台商早就酝酿着环境转移。越南台湾商会台北办事处邱垂祺主任介绍:“在台湾企业登陆最早的珠江三角洲,早从1998年起,就有不少企业开始向越南迁徙,尤其是制鞋、家具与成衣等轻工业,目前估计已达4000家左右。现在,越南已成为台商海外开拓的重要据点,台商对越南的投资仅次于大陆。”
  邱垂祺强调,除了便宜的工资,越南还有其他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越共的绝对权威保证了政局的稳定、不断壮大的国内市场,此外,它还未受到反倾销和配额的限制。美元对越盾的大幅升值,也为企业的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多的盈利空间。
  (2)中国大陆企业紧跟其后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制鞋等企业也慢慢地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越南。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难以为继,产业转型成为近年中国最响亮的口号,这让后起之秀的越南从中大受其益。一方面,中国的宏观调控措施如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的土地供应减缓了产业投资增速;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令国内成本优势有所弱化。
  越南
  中国商会会长杨真透露,中国政府提高了环保标准,也使得不少企业不得不转战越南。据媒体报道,去年一年,环境监管部门驳回了投资额达数百亿美元的未达标新开工项目。
  (3)中国香港把越南作为下一个产业转移的目标
  中国香港也在同一时间把越南作为下一个产业转移的目标。2008年5月14,面对珠三角日益上涨的成本压力,部分香港生产商已经考虑把生产基地迁移至内陆或其他地区,例如东南亚的越南及柬埔寨。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在今年5月5至9日举办了“香港成衣及鞋履业越南及柬埔寨考察团”,让有意迁移生产基地的成衣及鞋履业代表考察搬迁的可能性。
  考察团由香港贸发局制造业拓展总监周瑞香港制衣同业协进会会长钟国斌及香港鞋业总会会董邱立基一同带队,团员包括29位香港制衣业代表及14位香港鞋履业代表。
  但是,市场变化莫测,选择在某一地区开设工厂生产,不仅要看当地的土地、劳动力成本是否低廉,同样重要的是当地的经济状况是否稳定,包括罢工在内的其他成本是否高昂。现在看来,高通胀等诸多因素使越南很可能正处在经济危机的边缘,而从中国大陆转移到越南设厂的制造业厂家也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2.越南优势
  越南地价便宜,是吸引外资的一个优势。1平方米60美元是南部普遍地价。在非工业园区,价格比工业园便宜一半,或者只有工业园的1/3,但工业园内的水电、安全都有保证,交通便利。非工业园,经常停电,因为越南电力短缺。2008年,越南电力仍然短缺,所以将继续从中国购电,以便保证北部地区的用电需求。
  2006年,在政府把最低月薪标准提高了40%后,越南制造业的总体成本依然比中国低35%。而且,为了鼓励外商投资,更鼓励外商集中在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内投资,越南政府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进入经济园区投资的企业,从应纳税之日计起,免征4年营业所得税,其后9年减半征收等等。
  更重要的是,越南作为东盟成员国之一,制造业产品在东盟地区享有一定的关税优势;从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税减让的正式实施,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关税优于对WTO其他成员国,将更有利于越南企业的商品打入中国市场。
  2007年1月11日,越南加入WTO,将按照WTO承诺相应的进口关税将会进一步降低。在入世后的5至7年内,削减3800种商品的关税,把平均关税由17.4%降低为13.4%.还有美越双边贸易协议,也为越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外销市场。这些都吸引了国际资金纷纷流入越南。
  3.鞋企投资越南的弊端
  (1)金融危机让鞋企在越南难立足
  5月份,越南通胀高达25%(未包括粮食、石油及电气价格);前5个月的贸易逆差达14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四倍;而股市一年来跌幅累积56%,更创下世界跌幅之最;而越南盾值更是一跌再跌,人们疯狂将越南盾兑换成美元、人民币,唯恐“速度慢了,手里的钱就更不值钱了”,并且出现大量国际资本外逃。
  (2)越南制鞋业同样遭遇欧盟的壁垒
  越南的产品也开始遭遇反倾销了。
  2006年4月7日起,欧洲委员会对来自越南的鞋类产品(童鞋和运动鞋除外)征收4.2%的反倾销税,至当年9月25日再提高到16.8%。
  REACH法规对于越南制鞋企业也是一个魔咒。REACH规定的目标是全部产品范围,包括化学品、染色、墨印、纺织品和服装、鞋履、玩具、化妆品和其他产品。REACH将在10年内对任何影响健康和环境的化学品执行监控任务。越南鞋履如果想向欧盟继续出口,必须向欧洲化学局(ECHA)登记他们产品当中的化学品成分。不遵守这项新规则结果是丢失欧盟市场。根据这项规定,越南出口商可以在6月1日到12月1日得到登记、评估、授权和化学品限制法(REACH),产品中用到的所有化学品必须向欧盟登记。
  (3)瘟疫般爆发的罢工
  在越南南部,常常发生几个工厂一起罢工,或者几个工业区同时罢工,甚至几个省联合罢工的现象。频繁的罢工,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将困扰着在越南的中国制鞋企业。
  越南发生一系列类似的针对物价上涨的罢工活动。这反映了数以万计越南工人的愤怒情绪,他们从偏远的农村来到河内、胡志明市等地的新兴工业区工作,却发现在飙升的食品和燃料价格侵蚀下,收入的购买力正在下降。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越南发生了300次左右的罢工,高于上年同期记录的103次。今年的一次大罢工发生在为耐克公司NikeInc.生产鞋子的台湾工厂。4月份,该厂有约21000名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
  (4)越南政府对待企业内外有别
  越南政府对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使得不少外资采取与内资联营方式经营,以规避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在越南,很容易组织一场罢工。越南工会力量很强,每个工厂都有工会,还有管理工会的政府组织。只要工会倾向于员工的利益,政府就会顾忌工会的意见。工会大多保护工人的利益。
  越南政府对罢工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进行申请,得到审批后,才能罢工等等。但工人们并不依法行事。而且,只有司法机构才能认定罢工是否合法,在认定之前,公安不得介入。
  (5)费用高于越南本国企业
  在水费、电费等方面,外国厂商所负担的费率也均高于本国厂商。由于对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使得不少外资采取与内资联营方式经营,以规避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
  越南工人的劳动技能也很低。越南总人口8400万,其中大多数都缺乏工业技能的训练。在全国工业区内就业的人员中,只有5%的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技术人员仅占4%-5%,经过培训的工人也只有30%,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占60%。从中国内地迁移来的台湾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陆干”(即来自中国内地的管理人员)。他们或者委托广州等地的招聘公司,招聘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孟加拉
  1.孟加拉概况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原为巴基斯坦一部分,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国土面积147570平方公里,水域12海里;85%的地区为低平的冲积平原,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平均海拔不到10米。主要出口商品为:成衣(约75%)、冷冻食品(主要为冻虾)、黄麻及其制品、皮革及制品(包括成品鞋)(三项合计约15%),茶叶,化肥,陶瓷餐具等。中国从孟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皮革、棉纺织制品和鱼类食品等原料性商品。
  2.孟加拉的优势
  在对欧盟鞋类出口上,越南和中国是孟加拉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欧盟将于今年底取消给予越南的GSP待遇,孟加拉制鞋业将从中受益非浅。欧洲已给予包括越南在内的176个欠发达国家以GSP待遇,允许其产品低关税或免税进入欧盟。孟加拉业界表示将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吸引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工厂转移到孟,扩大对欧盟鞋类出口。
  与此同时,中国及越南鞋类出口遭遇反倾销,加之中国及东南亚工人工资近年急剧上涨导致鞋类生产企业竞争力减弱、大量意大利及中国台湾制鞋企业纷纷将工厂搬迁至孟加拉。
  2008年前6个月,6家台湾家具及制鞋企业先后将工厂从中国内地及越南转移至孟加拉,投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约占孟加拉出口加工区总招商额的三分之二。
  最近,韩国制鞋企业也有向孟加拉转移的倾向,DaeMyung制鞋有限公司昨日与孟出口加工区管理局签订协议,决定在孟卡纳普里出口加工区投资761.9万美元兴建鞋厂。
  3.鞋企投资孟加拉的弊端
  孟加拉制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10%的原材料进口关税和15%的增值税。另外,孟加拉经济基础薄弱,资源贫乏,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口整体素质低下;人力资源丰富、廉价,但缺乏熟练劳动力。据世界银行统计,孟国尚有约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34%的人口生活在极贫线以下;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如电力、港口、电信、交通等极为落后;经济基础过于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不利因素将制约着中国制鞋企业转移孟加拉后的发展。
  制鞋业迁移遭遇水土不服
  产业转移遵从“梯度原理”,由成本较高的地方向较低处转移,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但不是解决制鞋企业根本问题的灵丹妙药。制鞋的转移过程里遇到很多难题。加工制造企业需要设计研发、零配件和物流服务业的配套,而转入地这方面,功课不足。“转入地”政府都舍得花大力气招商,但缺乏针对性,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实际上企业最关心的是缺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生存。例如,物流服务业滞后;缺乏产业链,开一个鞋厂,供应链有底子、鞋带、皮革、五金、鞋盒,等等,珠三角除了有配套厂,还有各种专业市场,如建材、五金、涂料、模具等,当地即可送货上门,内地基本没有;政策环境差,兑现性不强;社会化服务缺乏,企业“额外”负担重,对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
  鞋业目前较为成功的只有江西赣州华坚鞋业及宝城江西上高裕盛鞋业,其他多数鞋厂都还处在磨合期,必须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目前,大多数内迁鞋厂还属于加工厂性质,主要以鞋面加工为主,其他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仍然放在广东。
  正是转移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迫使广东朝“总部经济”方向迈进。把企业总部、品牌、技术研发等部门留在广东,把需要大量土地和密集劳动力的工厂放在内地,成为很多企业的新选择。
  迁移到海外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走海外路线的则比内迁更艰难和漫长,到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设厂制鞋行业遇到了很多难题。劳动力素质低下,表面看劳工成本好像是比较低,缺少熟练的产业工人。产业链配套不完备,制约制鞋业的发展。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语言、宗教及生活习惯的障碍,许多企业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效益。
  总的来说,我国制鞋产业转移正方兴未艾,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转移的还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大表现。产业转移非一蹴而就,大规模全方位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国内产业转移至少会持续十年以上。转移的速度和广度取决于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也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