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我国农村物流体系

2009-2-19 4:0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是我国改革发展一个新的开始, 《决定》的正式发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献礼。 
    三十年前,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极大程度丰富了城乡居民的 “菜篮子”、 “米袋子”,但是农民的 “钱袋子”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农村与城市二元世界的距离越拉越大。因此,解决农村流通体制问题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我国农村市场改革的催化剂,是改变传统的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而发展农村物流是落实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特殊性,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村市场很难打开局面。随着 《决定》的深入贯彻、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加大,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物流企业。 
    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缩小城乡由于市场化程度造成的发展差距,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企业和物流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我国现代物流在城乡出现差别。即使同在农村,也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发展。从区域差别方面看,我国东部较快,中西部较慢;从城乡区位方面看,近郊区发展较快,而距离城市相对较远的农村较慢;从资源特色方面看,存量较大,资源价值较高的产品所在地的农村物流发展较快,而资源不突出或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的农村物流业发展较慢。 
    周口金色谷农资连锁有限公司郭宗堂认为,目前农村消费环境的障碍主要有: 
    一、农村的服务网络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现行农村市场业态单一,传统的 “夫妻店”、 “路边店”、“代销店”所占比重超过80%,而新兴的流通方式少,缺乏主渠道,财务条件差、市场流通无序、管理混乱。同时,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代流通引导农业生产、拉动农村消费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消费环境不完善。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农民的自然村落的居住方式分散、难以形成像样的商圈,道路条件差、沿途收费站多,而配送半径又大,势必增加了物流企业的成本。 
    三、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不协调。现在农民手上有点钱也舍不得花,首先考虑要看病和养老,其次是子女上学,再有就要建房。这样一来,农民消费因此受到了制约。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缪兴锋说: “农村物流发展有待加强,之所以造成农村物流业档次低,不能形成规模,根本原因是各级政府还没有把发展农村物流作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基本国策。” 
    缪兴锋还建议建立三级物流运输体系: 
    第一级:对市场和资源富裕型农村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大投入,尽量做到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使农村物流成为拉动一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对远郊区及偏远农村要充分利用当地有一定影响和实力的物流企业发展农村物流,形成 “工助农用物流模式”,动员组织工业企业、流通企业的车船适当增加物流配送及运输能力。 
    第二级:为农村物流提供仓储设施、各式车辆、场地及配套设施、尽力向周边扩散,并向农村分流,以解决农副土特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农户用日用百货的运输问题。 
    第三级:对相对偏远和无特色资源的农村可以在村委会、农民经纪人的组织下,组成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助物流系统,集中全村机动车辆统一调度,以便快速把需要运出或运入的货物送达指定的目的地,以充分发挥农民运输工具的使命效率。到了淡季,这些车辆再各归其主。例如中部农村安徽、河南等省农家普遍有一种三轮农用摩托车,只能进行短途运输,不适合进行长途运输,我们可以把农用摩托车作为农业生产和短距离运输的工具。 
    (根据第七届中国学术年会资料整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