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春风

2009-2-12 15:0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实习记者 刘泽强
    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风尘仆仆地从欧洲出访归来,便马上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和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对于这个重大利好,业内人士无不欢欣鼓舞。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就兴奋地向媒体表示:“条条都和三一相关,并且高度相关。”
    那么,业内人士如何看待该规划?规划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总体上来说,国务院推出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计划并没有纺织业的振兴规划那么具体、有力度,比如纺织业明确出口退税率再次提高1个百分点。”但同时戴定一也表示:“振兴规划对整个装备制造业包括物流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其力度并不小,所含的深层次意义也更加明显。”
产业战略定位更清晰
    有业内专家指出,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明确产业定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概念正式出现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而此后的几年间里,关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定位,国务院并没有明确。直到2006年6月,国务院制定的 《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首次对其产业定位有了明确的规定。
    而面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政策制定者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定位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此次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提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本次规划是对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 《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强调和补充。而且,本次规划对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给予了更充分的肯定。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军人物——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也认为,这个定位非常准确,强调了行业的战略地位,提高了行业的地位。
转型体现科学发展观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近期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偏快,重复建设造成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多数属于低端制造业,缺乏竞争实力;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市场控制力弱;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产成本偏高,产品缺乏竞争力;部分企业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污染严重;装备水平不高,更新不及时,技术含量不高。装备制造业作为大工业中的重要分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而面对金融危机,中国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以求得更快的发展。振兴规划就是为产业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振兴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戴定一告诉记者,“要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装备制造业需要转型,而如果成功实现这种转型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这次的振兴规划中,对产业转型,做了针对性的部署和调整。规划指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本次装备业规划中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概念。众所周知,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两年行业内新兴的研究热点,是今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此,戴定一认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非常需要关注主要客户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新的商业增长模式,提升产业的信息化、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
    发展制造服务业能够带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制造服务活动,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只有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提供全面、完善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顺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