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面临多重障碍

2009-2-12 5:1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焦文旗
    随着我国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 “加速器”的物流业,同样也面临着区域一体化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京津冀地区经济明显落后于 “珠三角”、 “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必将大大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步伐。但是,从现实来看,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
    区域协调发展观念不强。当前,京津冀依然是三个独立的行政区,这就决定了三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只是把其他利益主体和整个区域的利益作为影响自己利益实现的因素来考虑,而不会把其他主体的利益和区域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来考虑,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仍然要受到行政区目标的制约。因此,当自身利益与区域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利益,这样就谈不上区域物流的整体规划、协调和发展,更别说超越行政区的协调力量了。
    缺失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缺失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没有形成类似上海和广州这样的龙头,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与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相比,京津作为京津冀的双核心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由于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规模和功能相差不大,因此,北京要统领天津,或者天津统领北京都不现实。由于没有辐射整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从而也就很难产生跨区域、跨行业、复合型的物流产业。
    发展区域物流业的基础产业尚待协调。多年来,京津冀之间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均强调 “一个都不能少”。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严重,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许多重复建设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浪费,这样就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缺少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不仅造成整个区域的资源无效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且阻碍了区域之间物资和商品的流动,制约了整个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快速便捷的区域间城际交通体系尚待加强。京津冀地区对区域间城际交通线路和网络建设重视不够,不能充分满足城际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需要。许多重要交通枢纽之间交通联系仍然不便。一方面,该地区内道路交通设施发达,但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内路网呈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型结构特点。这种结构一方面导致与北京无关的客货流量都要经过北京交通枢纽或在此中转,造成枢纽能力紧张,对北京市区内部城市交通产生很大压力。另一方面,运距增加,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周边城市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发展。另外,该地区尽管有诸如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在内的北方重要港口,但各港口独自经营,竞争大于合作,难以形成区域整体竞争的合力。
    区域内物流标准化建设和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不完善。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物流标准化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设备没有统一的规范。二是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亟待加强。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核心和关键。纵观京津冀地区,虽然有不少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但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货代、船代、仓储和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的,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及缺乏统一协调沟通,致使物流信息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标准不一,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也妨碍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缺乏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就京津冀目前的情况看,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但是,这种人才优势,由于受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滞后的影响并没有在区域整体发展中显现出来,甚至受到抑制。也就是说,由于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自然也就没有形成整体发展合力,进而影响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因此,京津冀三地缺失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严重制约着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