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物流谱新篇

2009-1-6 14:0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李金
    我国是以煤资源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长期以来,煤炭作为基 础能源,在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对煤炭产生巨大需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原煤产量为6.18亿吨;到2007年,我国原煤产量完成25.23亿吨,是1978年产量的4倍多。中国煤炭城市发展联合促进会会长步云吉认为,改革开放解放了煤炭工业的生产力,才使煤炭产业30年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和这一成就相匹配的是,煤炭物流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铁路、公路运输还是水上运输,我国煤炭运输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据统计,我国铁路煤运量一直占煤运总量的60%以上。1980年,全国铁路煤炭运量约为4.1亿吨;到2007年,全国铁路运输煤炭15.4亿吨,近乎是1980年煤炭运输量的4倍。
    这巨大的增长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煤炭物流发生了质的提升。
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想要了解我国煤炭物流的发展,首先要从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说起。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和需求格局决定了煤炭物流的大方向。我国的煤炭产区有华北的山西、西北的陕北和内蒙古西部,这一地区通常被称为 “三西”地区;除此之外,还有东北的黑龙江、华东的安徽、中南的河南以及西南的贵州等省份。这些地区的煤炭资源非常集中,其中 “三西”地区煤炭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65%左右。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则是煤炭的主要消费地区,这些地方煤炭资源非常贫乏,主要依赖外省区煤炭的调拨转运。煤炭产业的这一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面就决定了中国煤炭物流的基本格局,那就是 “西煤东运,北煤南运”。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那时候,煤炭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实施统购统销,开采、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都是在国家计划之内。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演变。时至今日,煤炭市场化进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现代化煤炭市场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导,以区域煤炭交易中心为辅助,以地方煤炭市场为补充,以供需双方长期供货合同为基础,以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技术为手段。在时机成熟时,还将推出煤炭柜台交易与期货交易业务。
    2007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这表明,国家对煤炭流通体制的改革正式启动,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煤炭交易转向市场经济模式。而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煤炭流通将迎来新的变革。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煤炭物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为煤炭运输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西煤东运的线路上,共有北通道、中通道和南通道三个通道。北通道有大秦、朔黄、丰沙大、京原等铁路。煤炭行业内有句话:北有大秦,南有侯月。虽然不能完全概括我国煤炭铁路物流的建设成就,但是,铁路在我国煤炭物流中的重要性却一点也不夸张。
    大 (大同)秦 (秦皇岛)铁路的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1983年9月,中央政府下决心修建大秦铁路。大秦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重载铁路,全长约为653公里。以大同、雁北、忻州地区18个煤炭集运站为龙头,以秦皇岛港三期煤码头为目的地。自1985年起全面开工,至1992年底基本配套建成。一期竣工后的大秦铁路,在土建工程、装备、牵引动力等各个方面都创造了煤炭运输的奇迹。
    朔黄铁路也是西煤东运的主要线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与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齐名的跨世纪特大工程——朔黄铁路。它西起山西省神池县,东至河北省黄骅港,全长585公里,是我国第二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从1997年11月全线开工建设,2000年5月18日铁路铺通后仅10天后就开始临管试运营,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 “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还贷”的奇迹。
    西煤东运还有中通道和南通道。中通道有石太铁路,大部分煤炭经石德铁路转青岛港海运。南通道有太焦、邯长、侯月和南同蒲铁路,经新菏兖日铁路从日照港转海运。这些煤运通道在改革开放30年当中,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并经历了经营体制的变革,逐渐顺应了市场经济环境。根据未来的规划,在煤炭铁路运输方面,国家将围绕十大煤炭基地,增强煤炭运输能力。届时,我国铁路运输线上的煤炭运输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另外, “铁海联运”也是我国煤炭物流的重要形式。内河煤炭运输通道主要包括长江和京杭运河;主要是将来自晋、冀、豫、皖、鲁、苏及海进江 (河)的煤炭经过长江或运河的煤炭中转港或主要支流港中转后,用轮驳船运往华东和沿江(河)用户。由于海运港口运输煤炭都采用万吨货轮,运输规模大,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在这一点上,海运具有极大的优势。随着铁路运输能力的增强,煤炭水运能力也在30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北方大型煤炭装船港和南方煤炭接卸港的建设,以及大型运煤船队的发展,煤炭水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沿海主要港口所有货物吞吐量在1978年为1.98亿吨;到2006年,沿海主要港口仅煤炭吞吐量就达到7.05亿吨。这些成就的取得,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功不可没。
    根据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原则是,体现区域协调、均衡布局、综合运输、系统化布局。重视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与布局要和港口的规划与集疏运系统综合考虑。2010年前,沿海港口的建设主要围绕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四个运输系统进行,重点建设好大型、深水、高效的专业化码头。
    目前,全国主枢纽港口的综合能力利用率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根据规划, “十一五”末期,将形成北方七港5.27亿吨的装船能力。在对大秦线、朔黄线改造扩能和新建煤炭运输通道后,北路煤炭运输通道集运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相应的,秦皇岛港、天津港、黄骅港等北方港口也都在进行扩能工程。同时,曹妃甸港煤码头和京唐港煤炭泊位等一系列工程也在建设。唐山曹妃甸煤炭专用码头工程总投资近15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专用码头。这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极大地提升我国煤炭物流的水运能力。
    而对于煤炭公路运输,其一直是铁路和水路运输的重要补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公路煤炭物流也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是公路里程的增长,还是运输设备的升级,都显示了公路基础建设的成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物流企业可以通过GPS及时了解和掌握车辆装车、在途卸车状态,达到对公路运输的科学调度和合理控制。这些21世纪的新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都是不可想像的。
    目前,我国的煤炭公路物流业正在建立高效、快速的现代化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对煤炭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把煤炭企业的业务流程纳入到一个整体中,从市场需求预测到采购寻源,从煤炭生产到运输交付,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使企业可以对生产成本、库存和订单进行可视化管理,并根据贴近实时的数据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决定,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煤炭物流“第三方”兴起
    目前,在我国煤炭物流方面,已经实现煤炭物流的专业化和公司化,这就是煤炭行业 “第三方物流”的兴起。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物流附属于煤炭生产企业,只是煤炭企业产运销的一个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第三方物流的产生,降低了煤炭的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大秦铁路项目,可以说是煤炭产业第三方物流兴起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大秦铁路的运营管理归属于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机构,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运输企业。进入21世纪后,公司进行了重组改制,建立了一套现代化企业制度,并于2006年8月1日在中国A股市场成功上市,这对推进中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而朔黄铁路的项目运作更为成功。朔黄铁路修建时,改革已经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在朔黄铁路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既负责铁路建设,又负责建成后的运营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他们创新运营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为中国铁路煤炭物流运营机制的改革走出一条新路。
    在煤炭物流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同时,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也在增强。以煤炭大省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在积极拓展公路煤炭物流的潜力,全面提升公路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煤炭的产、运、销企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山西省政府根据公路物流的格局,实行煤炭全面经销的总体思路,通过对公路系统运销业务和运销资产的整合,打破条块分割,提高了煤炭系统公路煤炭销售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积极建设公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和完善交易管理、客户管理、运力调度、业务监控、仓储管理和成本结算等六个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这些举措有力地帮助了煤炭物流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煤炭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从 “七五”开始起步, “八五”得到巩固, “九五”进行调整,在 “十五”阶段,先后制定了三个电子信息五年计划。2001年,煤炭工业协会下发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提出了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主要的策略和措施。确立了新世纪煤炭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框架。这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物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随着这种模式应用范围的扩大,会提高整个煤炭物流行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使煤炭资源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