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流通体制的“六边形”

2009-1-6 14:0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田毅
    这些年,虽然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一直在扩大,但与城市相比,城乡市场发展差距拉大、乡村消费结构调整缓慢、流通速度不一的局面仍然明显。商务部负责人曾表示,在我国的商品销售价格里,有一半左右的价格耗在了流通成本上,是欧洲的两倍以上,其中农村物流成本较大。
    从2004年开始,国家推出 “万村千乡”工程,即引导城市连锁流通企业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 “农家店”,给予补贴。另外还有 “家电下乡”工程。应该说,二者把市场机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政策引导企业行为,尤其可贵。事实上,一些操作力度大的省份的农村物价涨幅出现低于周边省份的态势,说明物畅其流的作用。
    不过问题依然存在,核心在于成本。目前发展好的地区往往是一省内经济较好的区域,但恰恰是最需要上下畅通的相对不发达区域,因为成本高,物流企业不愿进入,加上税赋不均,客观上更加大了区域不均衡。
    从流通体制来看,针对具体领域的深化体制改革,是降低成本的根本之道。比如,猪肉流通体制方面的事实上许可各种资本屠宰企业的进入,取消很多地方事实上对化肥销售资格的限制,鼓励医药企业进军农村流通体系等。这些导向需要财政补贴支持,更需要金融体制支撑,流通业所需资金大,时效性强,小企业如无金融帮助难以维持。2008年1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亦强调,金融机构要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
    体制改革之后多类型的流通市场主体自当承担各自的风险,那些主张为了让农村市场减少假货而垄断销售渠道的做法,只能抬高价格、阻塞流通、制造亏损,甚至制造黑市和假货。
    1949~195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施坚雅在四川乡间行走调查集市,他发现乡村集市不单存在着 “中心市场”,更有近似于 “六边形”的分布规律。这个 “六边形”蕴含着传统文化、人口密度、路程、供需等因素,也包括当时的市场制度安排。
    当下,完善农村流通体制的关键也是确立这样的 “六边形”——不是指区域分布——而是公平的市场规则平台、多主体的竞争、政府大力的农业投资和利于降低成本的企业经营机制及政府管理体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