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临江优势" 池州打长江牌做好"水文章"
2009-12-8 23:0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依山临江的池州市,虽拥有全省20%以上的长江岸线,其优势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在沿江城市中曾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近年来,该市大打“长江牌”、争创新优势,走出了一条激活沿江、带动山区的特色发展之路。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从今年10月28日起,池州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外国籍船舶可直航池州港,池州及周边进出口货物也可从池州港通过海运、江海联运直达世界各大港口。这一历史性跨越,展现出池州市近年来借江出海、扬帆奋进的昂然新姿。
黄金水道未能生“金”
高山逶迤、重峦叠嶂,长期以来,池州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封闭的典型山区。而其依江而踞并拥有漫长的江岸线这一地形特征,往往却被忽视。
八百里皖江,流经池州就有162公里长,其长江岸线占全省20%以上。据勘测,全市深水岸线长度有50多公里,约占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其中一级岸线25.2公里、二级岸线29.6公里,均可建设大型泊位港区。如此绵延而优良的岸线资源,实属皖江城市少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江池州港曾有过辉煌。作为皖南山区的水上客运大通道,港口每天停泊的大小客轮多达20余航次,日输送旅客4000多人。而到1997年,随着长江客运的全面停航,池州港日渐冷落。
江面货运虽然一时活跃,而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岸线被无序占用,与日俱增的码头普遍散、乱、小,缺乏配套设施,功能作用有限。更令人忧心的是,几乎所有的码头承运的多为原矿石,而由此暴露出一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多少年来,滔滔长江环绕池州广袤的山区腹地,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去。在不少外地人的眼中,池州只不过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沿江城市。
充分发挥“临江优势”
“临江的优势发挥不出,池州被边缘化的程度将会加剧,落后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面对皖江兄弟城市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池州的决策者们清醒而深刻地指出。他们为此提出“打好‘长江牌’,争创新优势”,果断将大开放、大开发的主战场推向长江沿线,以沿江带动山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开发丰富岸线资源,港区发展先行。池州市委、市政府就此展开深入调研,一方面强力推进对沿江小码头、小渡口的关闭整治行动,一方面组织编制了关于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池州港等总体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本着以项目配岸线、以岸线换产业的原则,该市不断抬高港口资源开发的“门槛”,促使优质岸线资源向上规模、上水平的公用港区和大公司、大企业的专用码头集中。自2004年以来,全市港口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24亿元,通过新建和改造,形成了江口、牛头山、池州港老港区三个大型港区,以及香口、东流、大渡口、乌沙、梅龙五个小型港区,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01个,其中1000吨级以上54个,最大靠泊能力10000吨级,实际通过能力超过3000万吨,初步建成了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旅游客运、临港开发、现代物流等综合性、多功能的港口群。
同时,借江出海,以港口建设推动水运口岸建设,以口岸升级提高牵引外向型经济发展。 2005年,池州港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二类口岸提高到国家一类口岸;今年,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查验机构相继设立运行,池州港口岸获准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切不仅开启了池州沿江开发的新篇章,而且为池州对外贸易搭建起新平台。
构建物流产业“高地”
“长江牌”越打越响,新招迭出,使池州昔日沉寂的沿江地区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眼下虽是严冬,可江口新港区却展现出一派火热的景象:外轮笛声高扬,徐徐进港靠岸;岸吊、龙门吊机声隆隆,忙于作业。据了解,今年1月到9月,这个港区已完成外贸运量31.83万吨,同比增长114.2%。特别是进入4月份后,集装箱吞吐量每月都有130多标箱,现共计852标箱;累计迎来外籍货轮98艘,仅次于芜湖港,位列皖江五大港口第二位。目前,港区正实施港口扩建、物流园区和铁路专用线建设三大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水运年吞吐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真正成为立足皖南、辐射赣东北地区的水铁、江海联运型物流集散枢纽。
老港区经改造修建,现已打造成皖江唯一的旅游专用码头,为九华山等景区开辟了一条水上大通道。每年,这里迎来“维多利亚”号、“长江王子”号等豪华游轮170多航次,输送海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
而在悠长的长江沿线,一大批带动山区腹地资源转化的新型工业产业基地拔地而起,海螺水泥、贵航特钢、铜冠有色、九华发电、东盾木业、禄思伟耐火材料等,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分布在沿江一带。临江而建的香隅化工园,是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并获省政府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化工专业园区。现在,这里已吸纳各类化工企业38家,总投资额逾30亿元,初步显现出互为关联、彼此配套的化工产业集群效应,即将成为池州首个百亿元产业园区。
沿江开发的潮涌,也冲开了封闭的山门。这几年,池州已成八方客商投资的热土,外来投资一年一大步,全市实际引资额2006年为61亿元,2007年增长到92亿元,去年提高到126.1亿元。仅近期以来,就有投资10亿元的武汉凯迪生物质能源、25亿元的深圳雷天锂电池、76亿元的铜冠池州有色60万吨冶炼二期项目翩然落户。
“长江牌”打出了新优势、新气象,然而池州市委、市政府并不满足于现状。如何进一步提高沿江岸线与山区腹地的关联度,实现两者优势嫁接,进而以港兴市、以港带旅、以港强工、以港活商、以港促农,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大有作为,并尽早跻身于皖江城市群“第一方阵”之列,这些都是池州面临的课题,亟待深入破解。(潘峰)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