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蝶变 翩然向海

2009-12-31 23:4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沈阳蝶变  翩然向海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
(本刊记者 孙欣)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出 “蝴蝶效应”的理论,对这个理论最普遍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轻拍几下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2009年最后一季,沈阳一改其“老成持重”的形象,迅速完成一个漂亮的转身动作——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从此,沈阳这个印象中的内陆城市上升为一个经济意义上的沿海城市。对此,有媒体报道称,沈阳完成了一次“蝶变”,变为一只翩然向海的蝴蝶。那么,这只蝴蝶,一旦振动自己的翅膀,能为辽宁、东北乃到更广泛的东北亚经济区域掀起一场“龙卷风”吗?
身在海边不识海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进入21世纪,面临已经到来的海洋世纪,中国的沿海地区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然而站在蓝色的起跑线上,辽宁人,迟到了。
纵观中国工业经济带的发展,不难发现,临近沿海的城市异军突起,国内东南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2/3集中在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崛起,胶东半岛、广西北部湾及天津滨海新区的迅猛发展,各地都在尽可能地开发沿海经济带,唯有辽宁的沿海一直沉睡未醒。辽宁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呈“N”字型: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六大城市辉映珠连,然而辽宁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却 “身在海边不识海”。
按照经济范畴的一个惯例,距离海港100公里之内的就可以称为沿海城市。媒体较普遍的说法是沈阳距离最近的营口港只有70公里。事实上,正如经济学者梁启东教授所说,是不是沿海城市不在于距离,而在于观念。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内陆城市的沈阳忽视了充满活力的海洋,使得它一度坐失发展良机。
据了解,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唯一没有整体开发的沿海区域。直至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在今后一个时期,辽宁将以省内沿黄海和渤海的5个重点发展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建设为核心,提出了“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使曾经的荒海滩逐步蝶变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海岸线,东北人的经济振兴夙愿才逐步变成现实。
可见,沈阳这一次转身向海,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也是辽宁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业内人士称,辽宁从老工业基地走向沿海经济,不但改变了辽宁的经济格局,也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近海经济”应运而生
对辽宁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曾有人这样评价:这是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巨大希望和潜力所在。
在开发“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背景下,兼具沿海与腹地经济优势的沈阳积极探索发展道路,2007年沈阳市辽中县利用自身区位特点,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近海经济”概念,建设沈阳近海经济区,把沈阳老工业基地多年来集聚的势能引向海洋。
近海经济是介于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之间的一种创新经济类型,可使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优势互补,腹地经济与沿海经济良性互动,把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腹地,把以营口港、大连港为代表的港口群作为出海口,实现腹地经济与港口经济协调发展。
“近海经济”自提出以来,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经由概念变成规划,由规划变为实践,由实践变为现实。发展近海经济不仅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举措,而且占天时、得地利,恰逢其时。
作为沈阳工业发展的新空间,沈阳近海经济区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区”、“两轴”、“三城”、“五园”。“一区”即近海新区;“两轴”即东西城市发展轴和南北工业发展轴;“三城”即近海工业新城、近海商贸新城、近海滨水新城;“五园”即泵阀园、物流园、有色金属园、铸锻造园、近海国际石化园。相关专家指出,沈阳近海经济区当前的发展思路是重点构建“三大体系”,即利用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以及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优势,搭建保税物流平台,争取再用2—3年时间建成综合保税区,形成“大保税”体系;搭建物资集散平台,形成“大市场”体系;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联通东北腹地,辐射环渤海,形成“大通关”体系。其中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运行为沈阳打开“近海门户”加快了脚步。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
镜头回放:
一辆满载货物的红色集装箱车向沈阳保税物流中心通关卡口开来,这是东北制药总厂准备发往美国的药品。司机拿出一张IC卡,在金黄色的综合控制机柜IC卡读写口一晃,卡口中央控制室的显示屏上马上显示出了集装箱货物信息:“货物名称:维生素C;运输方式:海运;目的地:美国纽约;件数:1440箱;货物毛重:38吨;货值:38万美元。”中央控制室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了海关后台,货品数据核对上了,立即发出放行指令,挡在集装箱车前面的电子杆自动抬起。
2009年10月13日,随着东北制药总厂第一批货物顺利通过沈阳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标志着东北内陆地区唯一保税物流港正式封关运行。沈阳这一内陆城市开始迈入全新的“港城时代”。
作为东北内陆首个保税节点,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坐落于沈阳近海经济区,距沈阳市区45公里,距离营口港70公里,通过高速公路2.5小时可抵达大连港。据了解,沈阳保税物流中心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一期建设面积50公顷,总投资5亿元。目前,中心内已吸纳了清华同方、沈阳机床、吉林粮油进出口公司等37家企业开展保税业务,预计运行首年效益将达30亿元。
 
东北制药总厂的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选择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就是看中它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缩短资金周转时间。东药产品出口一向以水路运输为主,是因为从前沈阳没有自己的保税区,我们只能先把出口货物运到大连港,然后找仓库保存,再分别找海关、商检、物流等相关部门办理手续,需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而沈阳有了自己的保税物流中心以后,货物在“家门口”即可报关,在时间上比到大连港可节省4至6天,这大大缩短了企业资金周转的时间。企业运转的加速对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势必会起到积极的助进作用。
作为东北唯一的内陆保税区,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已迈出第一步,它不仅能够助推辽沈企业加速运行,更能全面拉动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坚实的政府政策支持,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2009年9月17日,沈阳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联合验收组验收。国务院在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抓紧建设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沈阳保税物流中心,促进东北地区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业的发展”,标志着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已被纳入国家级发展战略。
作为沈阳未来经济发展运转器,相关学者称,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必然带动交通运输业、货物仓储业、商贸流通、信息咨询、劳务服务等民间服务业的发展;对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招商引资、扩大就业等,发挥长久的辐射带动作用。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将为东北内陆地区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类企业和港口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功能平台,将有助于打破东北地区的物流瓶颈,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物流通畅,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加工贸易向现代化制造业转型的成本,有助于拉近沈阳陆港与辽宁“五点一线”港口群的“业务距离”和“空间距离”,使辽宁各港口、特别是营口港成为沈阳的出海口、对外开放的港口,真正丰富了“五点一线”的功能性内涵。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决策的推进,沈阳将吸引更多世界各国投资者目光;随着人流、物流、资本流的涌入,价值“洼地”必将形成,建设以的沈阳为核心国际物流中心更多了几成胜算。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