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相互套制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根本

2009-12-25 12:3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毫无疑问,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是所有人的共识。然而,结构调整,这个说了近十年的词,至今更多仍是停留在口头上。停滞不前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强制性和推动力。
如何强制?怎么推动?在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更多的人在思考这两个问题。12月19日下午,文津国际酒店四层,在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论坛2009年会上,五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经济学人各抒己见,对于如何使结构调整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提出了诸多设想。 
调整结构的紧迫性,超过任何时候
“十年前我们做十五规划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当时提出了四个层次的结构矛盾。然而,在十五末期的时候,这四个层次的结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全面逆转,连战略性都没有破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开门见山,指出要进行结构调整,首先应该反思为什么在十五规划中就特别提到的结构调整,在今天却依旧没有突破进展。
2001年11月16日,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覆盖整个工业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根据这个规划,结构调整将从6个重点方面展开,即通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提高国有资本利用效率;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结构;在地区结构调整方面,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然而,近十年过去了,这个结构调整所强调的一些重要内容,依旧没有很大的突破。就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在经过了这样的金融危机,我们到了一个非调结构不可的时候了。“今天调整结构的紧迫性、强制性,超过任何时候。”
在他看来,三件大事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一个是全球性流动性过剩,一个是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个则是低碳的挑战。
“这三个挑战,由轻到重,比金融危机前、比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来得更加严峻、来得更加复杂。”李稻葵说。
调整结构根本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事实上,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调结构和促消费作为2010年的工作重点。尽管是作为工作重点,但是若没有实际的举措,有可能这又将只停留在口号上。
比如在去年底,当时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强调调结构的重要性,并把其和保增长、扩内需并列,但是,目前来看,结构问题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加重了。
“我们这次用的是投资需求扩张来对冲出口需求的萎缩,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也难以持续,因为我们已经是一个全面过剩的情况,继续加大投资就带来未来更大的产能,给我们出更大的难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认为,其实所有的结构调整都要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调整怎么打开消费渠道,而要打开消费渠道,就不得不面对分配问题。
但是调整分配结构并不只是简单地调工资,必须要改革分配机制。按照刘福垣的观点,改革分配机制,应该按权利分配,同工不同酬的机制要改成要素分配,真正做到等价交换,劳动力真正转化为商品。
“一系列结构都是互相套制的,最根本的结构就是分配结构。目前最大的主要矛盾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要想调产业结构必须调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因为消费结构不变,产业结构是变不了的。不要就结构谈结构,要从根子上,要从真正的体制、机制上来调整。”刘福垣表示。
他指出,生产资料的分配,产权必须得落实,真正是归全民所有,社会保障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全覆盖,应将高保障度纳入中央的财政预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解决两元结构,不可能转变农民的社会身份,也不可能加速城市化。”
这一点,王建非常赞同。他指出,绕过分配想解决消费增长和产能放缓问题,是不可能的,“不触动消费环节就想解决生产过剩,这个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上也一定会碰壁,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突破分配环节,来提高消费相对的减少储蓄、减少投资、改善中国的总量平衡关系。”
农村问题应靠城市解决
除了调整分配结构外,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是迫切需要调整。而在调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农村问题。
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中一表示,在扩张性财政政策里面应该拿出一部分钱来,投入农村的土地整治、小水利建设跟农村的道路建设。
“这部分建设过去都是依靠农民的义务工来实现的,投的钱很少,现在我们不可能再实行义务工制度,应该由财政承担。你搞这方面的建设,我来给你出工资,这样是两全其美的事情。”蒋中一认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这些方面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加强。
对于将投资大量投入农村,刘福垣意见不太一样。在他看来,三农是问题,但是根子不在三农,农村的问题应该靠城里解决,城市如果体制不解决,农民工在城里打工不能落地生根,不能转化为城市居民,那么深层次问题就没法解决。
“必须要先投在城里,投在中小城市。财政资金就是要投到社会保障,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户籍放开,社会保障到位,就业、养老问题得到解决,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刘福垣说。
李稻葵很是赞同这种建议。他指出,关键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有积极性,要扩大本地常驻有户籍人口的数量,而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要明确得到中央的认可。“这个相对于过去的不放开而言,其实已经开始松动了。下一步,咱们要讨论如何城市化,如何进一步放开户籍。”
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此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表示,目前大家关注的产业结构调整,一般都是指产出结构调整,而所谓的产出结构调整其实是伪命题。
“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线来抓,就是说你到底要调什么结构,不要整体的在产出结构上调整。一些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应通过做加法来调整,通过增量的控制来使产业结构达到一种优化。”齐建国表示。
他指出,未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要借助技术创新,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我们的结构调整是无从谈起的。
技术创新,将会给节能减排带来很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将是整个经济经过技术水平提高以后发生的产业调整,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要远远超过付出的代价。如果现在有这样一个外部驱动力,将促成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朝良性、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减碳问题实际上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不仅让中国的经济上好几个台阶,而且能把中国模式树立起来;搞得不好,当然是对我们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李稻葵指出,减排从短期来看,确实是一个需要花钱、需要成本的东西,所有的设备和技术都需要改造。“战术上需要成本,战略上是重大的注意。”就此,李稻葵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成为一个国家战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