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拍板,粤港各就各位 港府有话要说

2009-1-20 16:4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以下简称《纲要》)重磅出台,香港却喜中带忧。喜的是,《纲要》提出了大珠三角整合的规划及未来蓝图,肯定并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忧的是,在大珠三角框架下,香港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物流中心、服务业领先的地位能否保持?

  这焦灼从去年以来,就在相当部分香港人心头萦绕不去。从港府对《纲要》的回应中,也可管窥无遗。其多次强调,希望在与珠三角地区紧密协作的同时明确分工、合理布局,以保持香港的种种地位。

  到底该如何分工?又或者该不该分工?分析人士表示,在产业发展上,政府不可能“分猪肉”,应由市场自然发展演变。香港部分经济大腕亦指出,大珠三角整合过程中,香港不必如此忧虑其地位,各城市完全可以发扬各自的特色优势,共同发展。

  《纲要》定调,港府有话要说

  香港的忧虑由来久矣。

  前年开始,内地颁布新劳动法,生产成本随CPI上升,出口退税优惠减免,一直依赖低成本、高优惠的珠三角港企利润骤降,遭遇转型升级的阵痛。那时,香港舆论乃至政府就开始担心,港企的危机会引发香港工业的危机,并影响香港服务业。因为众多的珠三角港企注册纳税均在香港,并是香港服务企业的客户。

  去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港企处境更为艰难,订单急剧减少、信贷紧缩,大批工厂停产或倒闭。

  面对上述连串危机,香港从民间到官方均忧虑不已。香港特首曾荫权在2009年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所遭遇的形势之严峻,远超1997年金融危机,并预料今年香港经济出现衰退。在严峻形势下,依靠祖国、加速融入珠三角,成为香港经济复苏的指望。曾荫权的2009施政报告以及随后赴京述职等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但另一方面,在融入大珠三角的时候,香港始终关注自身的角色和地位。去年11月,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专门做了一份关于香港未来发展机遇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香港除与珠三角整合外,还要时时关注在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两岸三地的地位和角色。

  1月8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当天19时42分,港府发出了对《纲要》的回应。回应开头便欢迎《纲要》肯定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支持,紧接着指出了目前“最重要”的三项工作,强调分工协作,确保香港的物流中心地位,强化金融中心地位。

  在《纲要》框架下,除推进香港服务业在珠三角和广东的进一步发展外,香港提出与珠三角地区紧密协作,确保在发展港口和机场方面能够明确分工,布局合理,优势互补,以保持香港作为亚洲区内重要港口和民航中心地位。同时,强调继续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和作用。

  重申“粤港双方若能在《纲要》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分工,优势互补,必能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创造多赢局面。”

  香港为何忧虑?

  就物流来说,香港官方数据显示,香港在2007年处理的内地货柜货物中,约有74%属广东省的货物。此外,2006年,香港国际机场共处理360万公吨空运货物,当中约70%属内地珠三角区的货物。

  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提到,随着内地港口建设以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港企选择直接从内地进出货物,既省时又省钱,而不再取道香港。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机场以及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湛江港等陆续建成或升级,通关手续也日益快捷便利,物流量增长迅猛。2007年,香港货柜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三,深圳紧跟其后排名第四。

  不仅如此,金融海啸更给香港物流带来几乎致命的打击。香港贸发局便预测香港今年出口将出现负增长,出口总值料将下降6%,是香港出口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此严峻情形下,香港对于内地的物流发展心存忌惮。刘展灏透露,不少香港物流企业对前景悲观。这些企业扎根香港,为在珠三角的生产型港企办理报关、运输等一系列流程。如今,生意逐渐被内地物流企业抢去。将要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成为他们的指望,认为该桥缩短香港与珠三角的距离后,可降低两地的物流成本,从而增多货物经由香港运输的机会。但是,内地物流业参与分蛋糕的趋势,似乎已无法改变。

  也正因此,香港物流企业已开始积极转型,从香港进入内地,无疑将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内地物流业的发展。香港大昌行集团副主席兼执行董事朱汉辉告诉本报,将经营重点从香港转移到内地尤其珠三角,已成为该公司紧迫且长远的发展战略。为此,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在内地开拓渠道。

  服务业也有类似情形。内地一贯的看法是CEPA将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但在香港一些人看来,这同时意味着服务业向外转移甚至流失。

  去年9月22日,在粤港联合召开的CEPA补充协议宣讲会上,一位香港医学教授就向本报表示,担心CEPA所推动的香港服务业进入广东,会造成香港本地专业人才流失。以医学为例,他强调,香港为培养一个医生投入了许多金钱,培养出来后应该为香港纳税人服务,而不是让人才流到别处。

  除专业人才外,香港服务企业向内地发展,在一些人看来,便如同30年前香港工业向珠三角转移一般,可能造成空洞化。不仅如此,跟之前较为低端的香港工业转移相比,如今转移的服务业相对高端,更具有知识含量。

  据香港官方数据,已经发出超过2000张《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获发证明书的香港服务企业可以善用CEPA的优惠到内地投资有关服务行业,其中约40%投资广东。

  刘展灏分析,香港的服务业逐渐进入广东,香港的服务业地位可能被削弱。为此,他呼吁两地应协调分工,把服务业也细分高中低端或者细分类别,再着力发展分到的那部分,同时衔接协调。

  此外,面对珠三角各城市发展金融的雄心,香港也开始担心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深圳有深交所,东莞松山湖、佛山南海计划大搞金融,广州也开始投入发展金融业,远处上海金融正蓬勃兴盛,“诸位要警惕,金融中心的位子说不定哪天就没了!”去年12月4日,在“香港纪念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论坛上,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相当一部分香港人的危机感。

  刘展灏向本报表达了他的忧虑。“珠三角各城市都做金融、做物流、做服务,那我们香港的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地位怎么保持、服务业怎么发展?我们很怕恶性竞争。”

  香港于是一再强调分工合作。如前所述,港府回应明确表达了这一愿望,刘展灏所代表的香港工总会也表示,希望粤港双方共建大珠三角前,能“先坐下来协商好,明确你做什么我做什么”,避免恶性竞争。

  市场自有意志,政府不宜分猪肉

  那么,到底该怎样分工?又或者,是否应该明确分工?对此,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大珠三角整合绝非易事,各城市有差异,也有合作障碍。但在整合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上,只能由市场来决定产业发展;政府不可替代规划,只能在基础设施、体制、市场准入及开放程度方面予以配合。

  以金融业为例,郭万达分析,它在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中都得有,广州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中心城市,需要也应该发展金融,东莞作为制造业基地也必须有金融业配套。但这些并不一定就会削弱香港的金融地位,甚至会共同繁荣。

  物流也是一样。珠三角及港澳五大机场并存,看似恶性竞争,但其实吞吐量都在增长。政府这时要做的,是促进竞争而非扼制。如在深港机场间修建连接轨道,既可便利市民,又可加强两者间联系。

  “哪个城市做什么,应该由市场发展演变,优胜劣汰。香港若指望中央为自己圈地分工,那是香港没用!”对于部分香港人乃至港府回应要求明确分工,香港经济机遇委员会委员、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则嗤之以鼻,这也代表了另一部分香港人的看法。 
所谓大珠三角各城市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在施永青看来,是不存在的,是逃避竞争的借口。这比赛就是竞争,是市场进步繁荣的动力。

  就各城市的差异来说,在郭万达看来,依然香港是香港,广州是广州。学习过程中会趋同,但不会取代彼此。以法律为例,虽然两地的法制不同,但守法的精神、独立司法的观念是可以借鉴的。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就告诉本报,他并不担心香港的未来,香港人也不应该如此忧虑。刘遵义认为,与珠三角整合是大势所趋,但不意味着香港特色会消失,更不可能被取代。

  中央政府扶持香港七大举措

  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港资在内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加强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

  加强涉港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内地服务业对香港的开放

  增加个人游的势头

  推进香港与珠三角合作

  全力保障对香港食品、水、电、天然气安全稳定的供应

  ■地理纵深

  汪洋黄华华会见香港中联办主任高祀仁

  何以解忧,唯有融合

  前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在广州会见了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吕新华、驻港部队司令员张仕波一行。

  汪洋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见底,今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广东与香港利益相关、唇齿相依,粤港应风雨同舟、精诚合作,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并努力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广东正在认真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粤港合作,希望得到中央驻港机构的支持与帮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