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洋浦港:努力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

2009-11-8 11:2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新海南网11月8日电 据海南日报报道,洋浦湾畔,汽笛长鸣,洋浦港又开启了一个重要的里程——“洋浦湾”轮首航洋浦至越南海防,此举填补了海南至越南海上直航的空白。 
  当年轻的洋浦港人用相机记录这欢欣鼓舞的场面时,老洋浦港人罗迪也在自己的笔记本记下了这一天:2009年10月25日。
  罗迪的笔记本上有很多这样的日子:1990年12月,“华佗”轮成功停靠洋浦港,这是洋浦港开港以来靠泊的第一艘万吨轮;1997年6月,国投洋浦港有限公司在洋浦正式成立;2006年5月,30万吨的“诺神”号油轮停靠洋浦,掀开了海南港航历史的新篇章……
  海南沿海分布着78个大小港湾,它们像珍珠、似玛瑙,分布在1584公里海岸线上。78个港湾中,西部市县有30个,从北至南依次是天尾、老城、东水、马村、花场、玉苞、新兴、马袅、调楼、新盈、干冲、美夏、洋浦、白马井、新英、顿积、盐丁、咸港、海尾、海头、昌化、墩头、八所、感城、咸田、板桥、望楼、岭头、白沙和沙渔塘。
  一个港湾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个天然的港口存在。只是这些港口有些我们很熟悉,有些对于我们稍显陌生,但它们都庇护过一湾渔民,都接纳过无数海外来客。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一直在演绎着自己的传奇故事,为海南的移民、商贸、运输及对外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洋浦港:最理想的深水港
  洋浦港从来就不缺少关注。
  早在1887年,清朝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在洋浦建港口的设想。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所著《三民主义概论—建国方略》中,提出在海南洋浦地区建设港口,并将其列入未来中国的大港之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派人到洋浦实地勘探。
  1939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海南的矿产资源,计划在海岛西部建设港口,曾精心绘制了一份洋浦地区平面图。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在讨论国家经济计划时,也把洋浦港列为中国未来200个万吨级泊位码头之一。
  洋浦港如此受人关注,离不开它优越的自然条件。
  洋浦港水域由洋浦湾和新英湾组成。新英湾是洋浦港的内湾,口窄里阔,水域面积近450万平方米;洋浦湾西临北部湾,东南北三面由玄武岩地环抱,湾口南北有大小珊瑚岛和洋浦鼻形成天然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洋浦湾北岸线因潮汐作用形成一个10米的深槽,最深处达-24.4米,3万吨海轮可自由进出;港口向南敞开,进港航道4.2公里,锚地4平方公里,可锚泊船舶数百艘,被认为是海南岛避风条件最优越的港口,也是建大型深水港最理想的地点。
  尽管洋浦港具有天然禀赋,但直到1975年国家成立洋浦港建港筹备小组,这个沉睡了数百年的港口才慢慢苏醒。
  1990年,年通过能力100万吨的洋浦港一期工程完工并试行投产,同时它还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不过,由于受“洋浦风波”影响,建成后的洋浦港年吞吐量一直在50万吨徘徊。
  进入21世纪,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洋浦港迎来了春天。港口二期和三期工程接连竣工,泊位不断增加,年吞吐量不断刷新。
  如今,洋浦港有9个泊位,仅三期工程就有3个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760多万吨。与此同时,经由洋浦港装卸的货物品种也越来越多,除集装箱、镍矿、煤炭、铁矿外,还有天然气、原油、高级纺织原料、橡胶等。
  2008年4月8日,这是一个将洋浦再次推向“舞台”前沿的日子。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国投洋浦港,希望洋浦人能抓住机遇,继续拼搏进取,努力把洋浦港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洋浦港再迈新台阶。
  2008年10月20日,洋浦保税港区正式开港运作。目前洋浦港人正积极筹划四期工程,力争到2011年洋浦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努力把它建成为背靠华南腹地、连接北部湾、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航运和物流中心、主枢纽港。
  八所港:海南最早对外开放的海港
  从洋浦港沿海岸线西行约100公里,便是另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港——八所港。早在公元42年,汉光武帝为加强对珠崖县的控制,防止海寇上岸,指令马援将军属下10个军营的兵马守于岛西沿海一带,军营驻地成为所。八所就是10个军营中第八所军营驻扎地,八所港也由此得名。
  明清以来,八所滩北侧的北黎港是琼西商贸的门户,但港口一直处于自然状态。据清代《感恩县志》记载,“八所滩又名通海滩,鱼鳞州北侧,春夏之间,渔舟聚此捕鱼,故小贩辄随渔人以谋蝇头之利,夏后则散”。
  1939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为方便将掠夺的铁矿石运回日本,日本人建造了八所港以及三亚、石碌到八所的铁路。日本战败后,这所见证屈辱历史的港口惨淡经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翻开新的篇章。
  八所港1957年正式开港,1980年代以前,它一直是全国唯一输出铁矿石的港口,也号称全国十大港口之一。由于是海南最早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八所港承担的航运任务较重,西部的铁矿石、水泥、化肥都要通过八所港中转。
  在勇挑重担的同时,八所港不断壮大。1970年代和1980年代,它经历了两次改造和扩建,泊位不断增多。
  2005年4月,中海油正式控股重组八所港后,对港口进行了第三次改造,新建了一个1万吨级和一个5000吨级泊位的化学危险品专业码头。这也是海南唯一的公共现代化化工危险品专用码头。
  如今,八所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繁忙。在鱼鳞洲上放眼望去,巨型货轮整齐排列,一排排塔吊来回转动,作业车左右穿梭。远处白色的石英砂和盐,近处黑色的煤,加上黄色的化肥包装袋,将港口作业区点缀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随着八所港与全国沿海各港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贸易往来,现有的10个泊位渐渐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货物吞吐量。
  对此,八所港将进行第四次更新改造,准备建设后方港口大型仓库,增强港口的仓储能力;同时对4个万吨级泊位进行深水泊位改造,满足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
  八所港有关负责人表示,八所港将紧紧抓住环北部湾经济圈和腹地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不断拓展港口功能和延伸港口产业链,全力打造辐射全国沿海和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性国际性物流集散地。根据发展规划,至2010年底,八所港将建设成为一个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功能齐全、服务全社会的海南西部现代化港口。
  马村港:从卸煤专业港到海口中心港区
  与洋浦港、八所港相比,马村港略显“寒酸”,马村港现仅有一座2万吨级泊位码头和一座千吨级泊位码头,但暂时的落寞掩盖不了它辉煌的过去。
  时光回溯千年,今天的马村港附近就是隋唐和北宋时期作为琼州琼雷渡海阜口的石石矍(音que)港。
  石(石矍)港是当时未经开发的天然良港。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海上遇风飘泊到海南岛南部的保平港登岸后,经陆路到石(石矍)港乘舟北归。在南渡江入海口的白沙津未作琼州郡津时,石(石矍)港还是商船寄泊的港口。
  不过长久以来,马村港一直作为出海渔民的“福湾”而存在。马村渔民介绍说,即使外海波涛汹涌,内湾却一直风平浪静
  1986年,为解决火力发电用煤问题,国家投资兴建马村火力发电厂的同时,动工兴建马村卸煤港口码头。
  马村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海南电力工业用煤的卸货问题,还促使老城工业区加速开发。马村港与老城工业区毗邻,从马村港出来的运货车,很多就近开进了旁边的工厂里。
  马村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我们马村港小,但它吞吐的货物却不少,进出港口的车辆一天24小时都不停歇。”
  遗憾的是,从1993年到2003年,这个曾被很多行内人士看好的良港,由于工程量大、投资线长等原因引来诸多矛盾,致使这个码头建设停工整整10年。
  千年轮回,现在的马村港又有了新的使命。根据海口城市规划和海口港总体规划,马村港区是海口港未来的中心港区和综合性港区,已纳入海口市和全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2007年12月,马村港一期扩建工程开始施工。一期其扩建工程建设规模为5个2万吨级散杂泊位,年设计吞吐量265万吨,工期为三年,计划总投资10.1亿元。
  据介绍,一期工程完工后,二期扩建工程将紧随其后。二期计划总投资8.5亿元,建设4个2万吨级杂货泊位,扩建后马村港的吞吐能力将达到1150万吨。
  有人说,马村港的扩建将一举三得。第一可以完成新港港区和秀英港区散杂货搬迁,承担危险品货物的装卸,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第二是配合海口市工业西移,为海口保税区配套,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相适应,实现“区港联动”;第三是满足近期中海油西部公司物流基地、海汽集团专用码头、福耀玻璃厂等项目的建设需求。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无论是洋浦、八所、马村这三大港,还是金牌、新盈、白马井、昌化等其它港口,它们都张开臂膀,在海边怀抱一方平安富裕的宝地,让船舶载着希望启航,满载收获归来。
  截至2008年,西部港口的综合吞吐能力达到5463万吨,占全省的88%,港口生产泊位4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
  而它们的未来,更加令人期待,连续几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海南将着力壮大港口经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西部的小港也将陆续登上舞台:金牌港的造船修船、新盈港的运销加工、白马井港的渔货交易……港口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
  浪花轻涌,汽笛送来巨轮的问候;蔚蓝大海,海南西部港口正展开“蓝色经济”新的一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