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访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

2009-1-16 14:2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洪厚兴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被称之为现代产业经济 “晴雨表”的物流业正深感寒意,甚至对于部分物流企业来说, “温饱”都成了奢望。
    日前,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金融危机已对我国物流业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是我国物流业近1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
影响之深
    ——随后逐渐显现
    金融危机之后,首当其冲的是外贸行业,进而波及到内贸生产。各行各业物流需求量的减少,使得下游的物流业 “苦不堪言”。不少物流企业已通过缩减人员、增加工作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以维持企业的运转。然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并加深,国内经济的发展已经放缓,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据有关统计,自2008年10月份后,外贸物流业务量下滑已达30%。
    “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还是初步的。随着生产的下滑,物流需求的进一步减少,接下来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部分省份物流企业车辆停驶率已经达到了20%,而且这种形势还在扩大。”汪鸣表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随着金融危机在我国的不断渗透而变得更加严峻。”
市场格局
    ——基本保持不变
    大萧条必然意味着大兼并、大破产,竞争力差的物流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已不可避免。在这种形势下,由国有、民营、外资组成的物流市场格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汪鸣认为,虽然有一些企业会被兼并或破产,但目前物流市场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因为金融危机后,整个社会的物流需求量是减少的,不管是国有的、民营的,还是外资的企业都要面对这一形势,只是竞争力差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会更直接更严重一些。”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对管理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一种机会,而一些管理水平低,竞争力弱的企业则会被淘汰。比如中远,它有着全球基础网络和基本资产,具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样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强,甚至在危机中还能兼并别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影响格局最重要的因素是物流需求,关键是要提升产业的能力,从而培育和提升对物流的需求。而现在市场环境不好,一些物流企业倒闭不可避免,等环境好了,就会有一些新的物流企业重新出现,因而物流市场格局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汪鸣称。
国家救市
    ——面临重大机遇
    2008年10月底,国务院出台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4万亿元综合救市计划,在社会保障和福利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在其带动之下,各地方政府也在相关领域投入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未来,物流业将从中获取新的机遇。
    “为重振经济,国家投入了4万亿元救市。对物流业来说,非常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个拉动内需的计划对物流业的影响是渐进的过程。通过消费来促进生产的扩大,进而促进对物流的需求,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暂时不能确定,主要取决于该计划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汪鸣称, “从目前来看,整个经济还处于一个向下的惯性之中。经济的向下惯性和救市的提振作用之间有一个平衡点,只有到达这个平衡点,救市对物流业的提升才会显现出来,但这个平衡点在什么时候出现暂时难以预计。”
    不过,汪鸣认为,大宗物流可以率先走出困境。 “4万亿元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钢材、能源等原材料的需求非常庞大,这就促进大宗物流需求的大幅增加,从而为相关物流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扩大内需的救市计划之中,物流企业也同样可以获得新的商机。
    “救市计划出台后,国内消费品需求就会相应增加,从而将带动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对工业品需求的增长,比如家电。现在国家进一步推进家电下乡的力度,这对农村物流配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对物流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商机。而在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以后,城市物流配送也将是一块很大的市场。”
    此外,汪鸣还认为,国家目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对物流企业早日渡过难关也很有帮助。比如费改税,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物流企业也可以利用此次内需政策的扶持,争取国家贷款,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
环境不利
    ——生存更加重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物流业形成冲击的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一直在悄然进行着。在这样的背景下,物流业又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
    汪鸣说: “这就要看国家的政策是应急的还是常态的?只有一些常态的政策才会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对物流业造成深远的影响。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的政策更多的是为应急而准备。而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需要几十年。所以,产业结构对物流业的影响还是不大的。目前,物流业更多的是受到来自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如今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物流企业又该如何实现蜕变发展?汪鸣直言: “现在,整个社会的物流需求是减少的。在这样的形势下,物流企业应更多的考虑如何生存,只有保障了生存才能实现发展。在服务、质量、业务规模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都是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非常好的生存方式。”
进军国际
    ——实力尚显不足
    近年来,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已成为了世界的重要贸易体。随着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密切,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被带到国内。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企业也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如今,中国企业是否已普遍融入了全球化供应链?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后发的中国物流业在国际化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
    现在,中国已经参与了国际分工,融入了全球化供应链。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设厂,加工产品,再卖到全球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参与其中,外贸出口对国内最终需求的贡献率占60%以上,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中国的物流业还是处于一种非常低的水平,还不足以支持这种发展。比如,在中国,产品生产出来后,首先进入仓储环节,然后装入集装箱由货轮送到别国的码头,但最终却到不了别国商场的货架上。而国外的物流企业却能做到这一点,像中远、中海、中外运这些国内顶级企业,虽然在全球有经营网络,但也只是在别国的港口开展业务。目前,中国的物流业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与国外相比各方面都是短板,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创新能力、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经营能力都需要提高。
    金融危机在给全球市场带来 “寒流”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大型物流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然而,汪鸣却认为,中国的物流企业暂时难以进军国际市场。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次金融危机是中国大型物流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大好机会。但从理论上讲,国内的企业可能还不具备大规模扩张的实力。”汪鸣称, “首先,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之深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国内的物流企业还没有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战略,目前进行的都是企业内部经营战略的调整。其次,国内有个别物流企业的实力很强,但高水平的物流企业太少。因缺乏高水平的物流企业群体,在进军国际市场方面实力略显不足。此外,国外的市场环境很差,国内的市场环境也同样不好。目前,虽然国外有很多企业倒闭或濒临倒闭,为收购国际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此时的中国物流企业自身同样面临着很多困境,想要在这种形势下投资国外资产,经营国际业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产业资本
    ——难向中国转移面对金融危机,全球金融资本恐慌不已。中国市场的相对良好,使得国际产业资本拟把中国作为避风港之一。但汪鸣表示,未来几年,国际产业资本难以向中国新兴的现代物流业大量转移,中国的物流业仍将保持当前格局。
    “加入WTO后,当初所预料的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物流业的情形也大致如此。虽然国外资本都把中国当作一个避风港,那也只是国外市场无法经营,而中国的市场暂时还能勉强经营。目前,在中国扩大业务范围的也只是那些已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企业,而这些业务也更多的是与其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业务相配合。”汪鸣说。
    汪鸣分析,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这就决定了中国物流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国外的物流企业有很强的服务能力,但在中国没有相应的需求,一样无法生存。在中国,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客户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很多企业看来,物流就仅仅是运输。某些大型企业可能会对物流服务有很高的要求,但像这样的企业并不多,这无疑就把优秀的物流企业限制在了一个极为狭小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的市场规模很大,但只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市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产业资本不可能大举进入中国的物流业。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瓶颈。就如何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汪鸣说: “就目前来看,解决该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此次国家的内需政策,尽可能争取国家的贷款;二是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
面对未来
    ——着眼强化内功
    作为服务于制造业的物流业,物流企业的软实力非常重要。
    对此,汪鸣表示: “物流企业的软实力主要包括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而中国的物流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只有极少一部分物流企业在这些方面做的比较好。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开展创新的意义并不大,现在最关键的是要保证生存。因为创新首先需要资本和能力,如今物流企业正处困难时期,要开展创新并不现实。而最为根本的是创新也要与经济本身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就算提出创新,提供了新的服务,但可能会面临没有需求的状况。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服务都比较先进,但是中国的物流企业却不能将其直接 ‘嫁接’到国内市场上,因为国内市场可能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服务可以培育新需求,但需求才是决定创新的最根本因素。所以,提升国内物流企业的软实力,最为关键的有两点:一是企业自身苦练内功;二是由国家来培育需求,比如促进服务外包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