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莫让“悲观”压住斗志

2009-1-15 16:0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外贸在意料范围内以17.8%的增幅作别旧岁,并已然在一片“悲歌”声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外贸界人士普遍看淡牛年运景,认为今年或将迎来一个最“牛”的“熊市”。
  习惯了以20%以上增速高调奔跑的中国进出口贸易,被权威机构普遍占卜为今年会减速至10%以下。以海关总署为代表的部分机构的预测甚至只有5%左右。而这与外贸主管部门商务部所确定的“与国民经济增幅(权威机构预测为8%左右)同步”的目标显然有所差距。若按后者规划,中国贸易界免不了要打上一场“硬仗”。
  据本报记者在去年底举行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的调查,多数地方参会代表均判断,今年其各自地区的外贸形势颇为严峻,达到“与GDP同速”是非常困难的。而广东、江苏等全国数一数二的外贸大户甚至报出了5%以下的预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9年上半年,延续2008年第四季度数据下滑的惯性,我国外贸将进入一个“极冰”期。宁波慈溪市外经贸局副局长虞坚定解释说,各地区对此形势的研判主要基于,在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下,境外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萎缩将不是短期现象,很可能要持续一段时期。
  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一系列外贸扶持政策最早也要在今年一季度才起效。不过,外界也预期,如国际环境继续恶化,政策的效力将打折扣。摩根大通在一季度预测报告中就表示,外贸政策调整只能帮助企业维持适度增长;上半年全球经济还将减速,并将导致中国出口继续下滑。
  其实,业内人士真正担心的这种“下滑”,并非市场份额的减少,而是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市场价格的大幅走低。因为,后者是导致我国外贸数额下降的重要原因。有关市场机构综合分析认为,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整体平均价格降幅将可能在10%左右。
  一方面,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自2008年7月份以来出现了大逆转,我国进口商品价格随之大幅回落。比如,2008年12月上旬,反映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已从当年7月份的最高位下跌了40%以上。今年1月9日,国际油价盘中更是首次跌破40美元/桶,比2008年最高位时跌近七成;煤炭、矿石、金属和橡胶等产品价格目前跌幅也都在50%以上。另一方面,随着全球需求的放缓,中国出口商品订单总量锐减、商品单价也“水落船低”。
  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出现贬值,以及数月来我国出口关税的下调和取消、出口退税率的多次回调,同样为出口商品价格下行提供了空间。按多方预计,今年我国出口退税率仍有较大的调整余地。
  无以质疑,一道高耸的“门槛”已然横亘面前;一股浓稠的阴郁也在业界迅速蔓延。中国外贸能否冲破樊篱再续神话?
  商务部对今年工作已明确部署:2009年商务领域上下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稳定外贸。
  诚然,困难不应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理由,悲观也不应压住我们重整旗鼓的斗志。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2009年我国外贸将出现的下滑,是全球贸易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负增长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外贸就此发生历史逆转。
  我们同样应该清醒地看到,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危机也是机遇。
  一则,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国家已陆续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调高出口退税率、完善加工贸政策,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对受冲击较严重的轻纺、机电、钢铁、有色等行业进行扶持,鼓励企业“走出去”。各地政府也相继推出了许多经济刺激措施。
  二则,世界经济衰退、发达国家企业资产缩水和困难加剧所造成的竞争力下降有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让出一部分市场。而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和稳健财政金融体系则被认为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有力后盾。
  三则,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因素,但却给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我们应该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所长张燕生所建议的,不等不靠,危中寻机,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产品结构上求新求变,不断升级。这才是中国企业转危为安的成功之道。
  2009年是关乎中国外贸未来命运的关键一年,我们需要抛弃悲观情绪,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外贸转型,并逐步改变我国外需依存度过高的状态,打赢这场“突围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