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意愿不强 钢铁业调整难点待破

2009-11-4 16: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5071万吨,9月份最新发布的钢产量让“解决钢铁业产能过剩”这一老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粗钢产量5071万吨,同比增长28.7%;1~9月累计42040万吨,同比增长7.5%。有分析指出,按照目前的生产水平,我国全年粗钢超过5.6亿吨没有太大悬念。 
从多渠道了解到,业界最为关心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钢铁兼并重组条例》正在加快推进。作为《通知》的配套文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也正抓紧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有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出台。 
  
产能过剩加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10月上旬粗钢预测数据显示,日产水平达到169万吨。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曾表示,如果钢厂不减产,10月粗钢产量将达到5240万吨;如果整个四季度维持这样的生产水平,粗钢产量将达到1.5亿吨。这样全年粗钢产量可能突破5.7亿吨。 
  
然而在此背景下,我国主要钢厂仍看好四季度行情,加上钢价并没有跌破成本线,企业生产仍有边际利润,减产意愿不强。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日前表示,公司上半年已经减产17%,下半年不打算减产。唐山地区一企业负责人表示,钢厂普遍不愿意减产,主要是仍有边际利润。 
  
中钢协顾问吴溪淳表示,如果钢厂不减产,按照目前的生产水平,国内钢材的表观消费量需要增长20%,这相当于年增加1亿多吨的钢材消费。 
  
一业内专家认为,今年粗钢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性投资需求,一旦政策效力下降,国内的钢铁消费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压力。 
  
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 
  
近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正式印发(以下简称《通知》),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部署。 
  
《通知》主要体现了四个原则:一是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二是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四是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最为紧迫有待解决的问题则集中体现在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中国联合钢铁网资深研究员张平说。 
  
张平认为,控制增量的难点主要来自地方监管的难度。目前,已有和今年建成投产的热轧宽带钢轧机中,经国家核准建成39套,产能占比重65%;未经国家核准的有30套,产能占35%。另外,未经国家核准的中宽带钢轧机产能约3000万吨。已有和今年建成投产的中、宽厚板轧机中,经国家核准建成33套,产能比重47%;未经国家核准的有43套,产能比重53%。近年来增加的产能中约70%未经国家核准。 
  
张平表示,如此大量的未经审批或违规建设的产能给监管层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如何有效监管是后期控制增量必须面临的课题。 
  
优化存量既调整结构与产业升级。在张平看来,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结构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状。一是落后产能有待改善。二是产品结构有待升级。二级钢筋的产量比重过大,导致资源的浪费。目前国内高性能三级钢筋的产量比重约占三成,若大量提高三级钢筋以及四级钢筋的使用量将明显减少钢筋的总消耗量。三是产能结构有待调整。板带材产能增长过快,导致其出现了阶段性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窄规格板带材产能偏高会带来一系列的资源浪费情况,从生产到深加工都会消耗过多能源。 
  
实际上,《通知》中对优化存量有详细的政策取向: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严禁各地借等量淘汰落后产能之名,避开国家环保、土地和投资主管部门的监管、审批,自行建设钢铁项目。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高档工模具钢等关键品种。尽快完善建筑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加快淘汰强度335兆帕以下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强度400兆帕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 
  
“政策是有了,现在重在落实与执行,也需要企业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委能共同推进。”一业内人士表示。 
  
兼并重组难点待破 
  
2006年以后,随着政府对联合重组的推动,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逐年提升。但与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集中度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钢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话语权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问题还很多。张平认为,兼并重组至少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体制障碍。并购会遇到央属、省属、市属国资不同级别企业,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仍有很大影响力。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在企业产权制度、管理体制、财税制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是地方保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保护自身利益,为了避免被钢铁龙头企业收购,纷纷进行区域内防御性重组。这类重组规模大、操作性强。但是区域内重组的增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重组并不能有效提升集中度,反而会造成市场割据,这势必阻碍整个行业并购重组的进程。 
  
三是外资冲击。外资钢铁主要通过以技术和资金换股权、收购海外上市民营钢铁企业、合资办厂等方式渗透到国内钢铁企业。外资钢铁企业拥有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经验,外资将是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进程中日趋突出的强势力量,他们将对国内的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产生冲击。 
  
四是机制匮乏。机制匮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重组市场机制,缺乏政策支持与法律制度,没有一个健全的产权交易环境;二是缺乏可操作性的重组经验,钢铁企业在并购重组后,如何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如何进一步聚敛和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是一道难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