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物流发展特点与2009年展望

2009-1-13 15:0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就2008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对2009年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谈几点看法。
    一、2008年中国物流业的特点
    刚刚过去的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均受到严峻考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9%左右,物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开拓进取,积极应对,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抗震救灾关键时刻,物流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中国物流发展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物流业经受严峻考验,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2008年,许多重大事件交替发生。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至今无法估量。在严峻形势下,我国物流业增速明显回落,但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88.8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幅比上年下降8.1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第二,物流市场 “先热后冷”,国际化竞争更为激烈。有人把2008年的物流市场形容为 “冰火两重天”。前3个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26.7%和16.8%的高速增长。9月份以后,物流业务明显下滑,部分业务领域和局部地区出现负增长。据交通运输部水运快报显示,11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为10年来最低水平,有些货种已呈现负增长。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综合价格指数在10月份达到了75.7的高点后,11月单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运输型物流企业能力虚糜,仓储型物流企业压库严重,物流市场进入紧缩、下行区间。与此同时,物流业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2008年主要国际物流巨头加快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在快递、航运以及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等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个别外资快递企业凭借雄厚实力,逆市大幅降价,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下转2版)
(上接1版)
    第三,物流企业加速分化,创新型业务优势显现。
    据部分重点物流企业调查统计,受燃料、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影响,2008年前3个季度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同比增长36%。由于上游企业的经营压力,客户压低价格、延长账期等现象比较普遍,物流企业资金链趋紧,经营风险上升。导致 “两极分化”加剧:一方面,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另一方面,势单力薄,缺乏特色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发增值型业务和创新型服务。据统计,前3个季度传统运输业务同比增长14.8%,仓储业务同比增长17.1%,而配送、加工和包装等新兴物流业务增幅达33.6%。冷链物流、质押融资、代收货款、供应商管理库存、区港联动、公路港物流、卡车航班、循环取货、新鲜派送、网络仓库等新的业务模式,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企业物流调整优化,联动发展升级转型。
    在竞争的压力下,制造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对原有物流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和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加快自身能力建设,与制造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合作领域从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扩展;合作内容从传统物流外包向工位配送、代理采购、融资监管等新兴服务领域渗透;合作范围从单一物流环节向全程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延伸。国家发改委及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推动 “两业”联动,制造业物流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流通领域,有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突破10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将超过26万亿元,现代物流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完善自身物流体系,中小流通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借助第三方物流配送,各类批发市场开展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取得新进展。
    第五,区域物流加强合作,物流集聚区发展较快。
    2008年,区域物流合作有新的推动。例如由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政府主管部门倡导,行业协会牵头的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员已经在一些业务领域展开实质性合作。上海、重庆、四川三省市签署了 《口岸大通关合作框架协议》,在口岸查验、口岸资源、口岸物流、大通关报关报检、电子口岸等方面加强合作。天津港在内陆城市建设 “无水港”,实现内陆外贸口岸与天津港的无缝对接。1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 “大三通”,给两岸邮政、航运、航空、商贸等物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区域物流合作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物流功能集聚区正在形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年中发布了 《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 (基地)调查报告》,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基地)约为475个。其中,已经运营的122个,占25.7%;在建的219个,占 46.1%;规划中的 134个,占28.2%。其中,东部、南部以及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的物流园区占全国总量的54.7%,围绕海港、空港、陆港、制造业园区和城市物流需求发展起来的物流功能集聚区正在形成。可以预见,物流园区将是今后物流业整合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第六,政府重视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办发 〔2008〕11号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11月份和12月份,张德江和王岐山两位副总理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陆江会长和我先后做了当面汇报。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民航总局和国家邮政局职能归并其中,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机构和职能的变化,将对物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工作,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国家发改委主持制定的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进入国务院审批阶段,正在研究关于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出台 《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在拟定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财政部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国家税务总局批准184家企业纳入第四批物流企业税收改革试点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了 《全国性、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加快物流通道建设。交通运输部发布了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国家邮政局制定相关的规划、政策、标准。各级地方政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建立行业协会,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上半年增长10.4%,第三季度下降为9.9%,全年在9%左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3个月低于50%,12月份的最新数字为41.2%,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只有30.7%,显示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收缩迹象明显。
    2008年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实物量增速回落。2008年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同比回落7.3和7.2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价格波动明显。虽然运输成本还在上升,但由于货量减少,运力相对过剩,运价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12月3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同比下降了50%。三是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物流企业普遍遇到了市场萎缩、业务减少、成本升高、利润下降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最近还出现了强行提货、弃厂逃跑、路途盗货等违法违规事件。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对物流业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就经营环境看,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近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和物流发展的实际,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阶段。客户要求高、运营成本高,市场波动大、经营风险大,服务价格低、企业利润低,将成为总的基调。对此,我们要充分估计,审慎决策,积极应对。
    三、2009年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的一年,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 “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立足于保持物流业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物流保障。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和物流业增加值将分别不能低于13%、10%和9%的增长,意思是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9年中国GDP还要 “保八”。因此,我们物流业这几个指标,分别不能低于13%、10%和9%的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有所下降。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的物流服务得到加强。
    我们面前有困难,增强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同时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具体办法,物流企业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是认真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蕴含着巨大商机。物流企业要服务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灾后重建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物流需求。
    二是全面分析市场走势。要结合自身优势,调整经营思路。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的市场定位,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经营特色。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强对现有客户资源和业务模式的梳理调整,努力开发增值型服务和创新型业务。调整企业战略和产品结构,集中优势资源,投入重要业务。努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应对当前困难,我们希望不裁员、少裁员,留住企业业务骨干和核心团队。组织好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调整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开拓市场,创收增效。
    五是加强风险防范。重视企业制度建设,谨慎投资,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全面加强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行业风险、业务风险的监控。
    六是深化战略合作。在当前困难时期,客户企业的困难要大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适当牺牲眼前利益,主动为客户排忧解难,稳住战略客户。要加强与制造企业、流通企业、金融企业和相关物流企业的合作,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在此危机时刻,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流通和物流工作。2008年12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金融危机对流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听取有关省市政府、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国务院领导同志反映了我们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九条建议,在很多媒体上已经披露了,有关省市和其他的企业也提了建议,我们高兴地看到,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 《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共提出7大措施,其中有4条吸收了我们的意见。
    相信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为流通和物流企业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但是,从物流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看,还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我们认为虽然有了7条措施,也采纳吸收了我们的一些意见,但是在当前情况下,物流企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很有必要在政策方面予以解决:
    一是减轻物流企业的税赋。有关部门应尽快全面推开物流企业税收试点,并认真研究解决试点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综合考虑物流各环节均衡税赋,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相统一,调低为3%。按照工业用地征收物流企业的土地使用税,减少地方自由裁量权,鼓励新型仓储设施建设和原有设施升级改造。
    二是解决物流企业遇到的交通限行问题。尽快确定城市配送车辆专用车型的标准或规范,为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卸货提供方便。结合实际,参照国际标准,重新制定轿车运输车国家标准,彻底解决轿运车超载限行,随意罚款的问题。
    三是就物流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专项调研,提出综合解决方案。
    四是建立开放式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一体化服务,消除 “信息孤岛”。
    五是认真研究解决物流通关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统一的快速反应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六是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组织实施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 “两业”联动,促进运行效率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最近我们多次跟企业的座谈中,企业提到很多问题,我这里不全面归纳了,也希望我们的企业在当前情况下,将遇到的实际困难,可以向行业协会、也可以向政府积极反映,争取得到支持。
    面临严峻形势,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利用有利因素,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和内生性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实施10大工程,都会转化为新的物流需求。各部门、各省市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政策效应将会显现。
    2009年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规模基数大。 “保八”的目标如能实现,社会物流总额将达100万亿元左右,这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动力。经过30年发展,我国物流业在思想观念、人才储备、基础设施、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我们要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积极应对。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与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起,携手各地物流工作牵头部门、各兄弟行业协会和业内各界,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掌握行业情况,反映企业诉求,共同寻求对策,争取政策支持,推进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