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使纺织业深感凉意

2009-11-2 13:4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全球经济企稳回升,是当下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就在人们庆幸金融危机的阴霾逐渐退去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卷土重来却让业界普遍感到一丝凉意。   全球经济形势严峻背景下,一些有碍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壁垒陆续浮出水面,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被提上日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金融危机从负面启迪人们,全球化条件下一旦危机爆发,任何国家既不可能靠垄断地位左右世界,也不可能独善其身。2008年底的20国会议上,各国很快统一认识,协同救市,终于避免了全球性大萧条的出现。虽然明目张胆的贸易保护已如过街老鼠,不得人心,但变相的、局部的贸易保护仍然存在,我国纺织服装业对这些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仍需谨慎对待。
  继IMF及世界银行早前将今年全球经济指标大幅度下调后,5月27日联合国亦以全球金融危机加深为由,将今年全球经济预测大幅下调至收缩2.6%,较其年初估计的负0.5%大幅降低。
  国外需求急剧萎缩,国内产能过剩。在此背景下,优胜劣汰将加速进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无法生存。原来可能需要三至五年才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开始加速。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使得处于产业调整期的中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注意更多问题。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又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调整推上高潮。此时,各国为促使自身经济迅速摆脱危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
  金融危机加剧贸易保护
  WTO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球40%的反倾销案件、70%的反补贴案件都是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案件同比上升了18.8%,其中超过2/3涉及到中国的产品。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并没有解决中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深层次的利益矛盾,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争端将更加频繁和复杂;国内经济因素和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将对中国纺织品贸易带来诸多影响。
  尤其是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份签署的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使得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走向恶化。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在短期内为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但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并不会就此完全风平浪静,尤其是美国将继续通过纺织品问题迫使中国在开放服务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和人民币升值等方面做出让步。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呈现多样性,如区域优惠安排、反倾销、社会责任标准、技术贸易壁垒等。发展中国家将越来越频繁地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与配额时代不同,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由过去的共同利益方变为利益冲突方,今后,发达国家将越来越频繁地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关系较之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将更为复杂。
  科技创新突破相关壁垒
  目前,中国纺织行业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依然存在。纺织行业经营秩序缺乏规范,出口结构不合理、缺乏品牌、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将成为制约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也使贸易保护有了可乘之隙。
  杜钰洲认为,中国的纺织产业很薄弱的环节就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如果一个品牌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原创能力,就没有核心发展的动力。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最缺失的,是营销过程的创新。我国纺织业还处于国际供应链的低端,要进入到国际供应链的高端就必须要掌握营销渠道,这样才能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快的国家,按照比较效益的理论,都肯定具有自己的长处,不能一无是处也不可能处处开花。不通过合作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合作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其间有很难调和的矛盾,因为各国各企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不可能没有冲突。有些发达国家由于在纺织产品上的竞争没有优势,就在政治上挑三拣四地找理由来压制我国纺织品产业在海外的发展。
  所以国内比较好的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的投资市场在发展中国家,比方说周边国家以及阿拉伯、约旦。也有在发达国家的,在那里设立企业,把发达国家的品牌接过来,利用其渠道和营销手段扩展市场。这在美国、日本、欧洲都有很好的实例。我们有自己的强项,比如说加工,但是在营销、品牌方面我们不占优势,需要取长补短,比如高薪聘请外国知名的设计和技术人才等,一步步地提高。
  要进入市场,不仅仅是产品要进去,而且是经营要进去,企业要进去,培养跨国公司。围绕这个才提出要纺织企业做大做强,要培养自己的纺织业跨国公司跨国巨头。现在国际跨国公司在不断地挤压我国民族工业,纺织工业虽说表现得不明显,但是也应当未雨绸缪。需要做的是培养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跨国配置资源。
  了解规则,积极应对
  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说,在产品出口过程中,企业应该详细了解相关贸易规则,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更多的认识,提高企业自身对国际市场变化认识的能力。在对外贸易中,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多开拓一些不同的市场。
  首先是国家财税扶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在纺织产业界产生巨大反响,主要是其中包含了三大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这对于面临产业升级调整的纺织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其次是信用保险政策显身手。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稳定外需、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的政策,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外贸出口风险,增强企业的接单能力和出口信心。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可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支持出口企业放账交易,增强出口竞争力,提升出口商品价值,扩大贸易规模,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再次是协会协助纺织企业“过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急企业之所急,发挥自身优势,当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注重做好各类服务工作,在加强行业调研和行业协调的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同时将自己掌握的各类信息向会员单位提供。在此基础上,举办展览会、学习班、报告会、座谈会、技术交流会等,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最后,纺织企业是贸易保护案件法律程序的应诉主体,应积极参与应诉。事实上,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绕着走”,这个市场被限制了,就去开拓另外一个市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有些企业不应诉,是因为缺乏经验,对此我们可以给予必要帮助;有些企业是因为资金短缺,无力应诉,我们正在考虑推动业界或政府建立一笔应诉基金,维护行业正当利益。最后,我们的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不搞价格战,不搞恶性竞争,不授人以柄。
  贸易保护是个长期存在的过程,只要有竞争,它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对于目前工业制成品仍处于初中级阶段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将是一个须长期面对的问题。中国纺织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的三个“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交涉、法律抗辩、业界合作”有机衔接的应对机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