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大写“水文章” 成海河第一“货源港”

2009-11-18 23: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广西贵港贵在有江、利在有港。今年以来,这座素有“西江明珠”之称的城市大写“水文章”,一跃成为广西海河第一“货源港”。1月-10月,这个港的吞吐量达2876.2万吨,集装箱运送量达51421标准箱,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11%和29.99%。港口经济拉动了产业发展,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
一个与时俱进的“水优势”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长2074.8公里,流域面积为35.5万平方公里。地势平坦的西江流域向来是广西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鱼米之乡。贵港市就是西江上的一颗“明珠”。
贵港市地处华南与西南地区的接合部,是大西南通往珠三角及向东出海到东南亚的便捷通道之一。其不仅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郡,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兴内河港口城市。贵港至广州航道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贵港港口是华南、西南地区内河第一大港和全国内河十强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攀升,2008年达3112万吨,今年预计达3500万吨。
低廉的运输成本是贵港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的重要优势。以贵港至香港运输为例,目前水路运价每吨公里约为0.04元,而铁路运价为水路的3倍,公路运价为水路的7倍。贵港——梧州二级航道工程、桂平二线船闸工程竣工后,西江运能将进一步扩大,贵港水运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使贵港具备了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的重要条件。贵港港口现有码头泊位123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3600万吨和20万标准箱,运力占广西内河运力的56%。此外,贵港市建有完善的航运信息服务中心,利用计算机管理网络为航运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了管理与市场、信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
贵港市委书记赖德荣说,正是广西着力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的重大决策,使贵港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发达的水运,贵港形成了建材、冶炼、电力、制糖、造纸、加工制造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临江工业基地,并发展起一批现代物流业。2008年,贵港市仅港口及相关产业产值就达76亿元,占全市GDP和财政收入的19%。
 一个日渐壮大的“水工业”
贵港市把握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沿江经济带,做大做强建材、电力、冶金、糖纸、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使工业结构实现了从只有制糖工业的“一糖独秀”到“五龙腾飞”的转变。贵港市因此荣获了2008-2009年度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奖。
逐水而生。贵港港口正在从长期以来的“中转港”迅速变成“货源港”。2003年以前,包括桂平、平南在内的贵港港口吞吐量,70%以上是中转货物,大多是云、贵、川运往广东方向的煤炭、矿石等。现在刚好相反,从2008年开始,80%的吞吐量是本地货物。这一历史性变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中转港”,当地只能得到运输装卸费,却不可避免地留下污染;而作为“货源港”,是地方经济的产出大通道,意味着产业发展、就业增加、财政增收、经济繁荣。
因水而变。贵港市的工业由此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企业规模由“小”转“大”。由于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连续3年奖励纳税大户,激励各类企业竞相发展,3年来该市平均每年新培育亿元产值企业超过36家。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16.3%。二是产业布局由“散”转“聚”。该市优先发展沿江工业园区,加速推进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贵港2006年投资3000多万元,启动了江南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如一团“酵母”持续“发酵”,每年有数百个项目慕名而来。三是产业层次由“低”转“高”。过去该市立窑小水泥厂“遍地开花”,效益低下、污染严重。2006年以来,该市依托西江低廉的运输成本,引进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的先进企业,推动落后的立窑工艺向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转型升级,吸引华润、台泥在境内西江沿线建设了十几条生产线,使曾是群众贫穷的“根”——石头,变成了财税增收、农民致富的“源头活水”。
一个目光远大的“水设想”
贵港市一直得“江”独厚,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更因打造黄金水道而风生水起。
融入泛珠和泛北经济区域,把贵港市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航运中心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这是贵港市市长唐成良最近提出的远大的“水设想”。
在此构思下,贵港市一是更加主动地融入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经济圈,加强与东部转移产业的对接和与西部地区的互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由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域“边缘”变成接轨“前沿”。二是加强通道建设,增强水运能力。重点加快推进与北部湾经济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对接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抓好以港口为核心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整治西江航道,引进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对贵港港口实施改造,整合港口资源,完善港口设施,扩大港口规模,进一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三是完善沿江工业体系,发展沿江商贸流通市场,建设联系珠三角、大西南和东盟市场的现代物流中心。四是推进“江海联动”,融入多区域合作,大力实施“西联、东进、南下”战略,积极向大西南延伸。
独木难以成林,西江经济要发展壮大,沿江城市携手合作是必由之路。唐成良于11月17日在贵港市举行的西江流域经济发展论坛上呼吁,西江流域内各地区应紧紧立足自身优势,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实现共同发展。
在唐成良和许多有识之士的眼里,做好西江的“水文章”大有可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