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中航重组后面临四大难题

2009-11-10 15: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通用、福特等国际汽车大鳄纷纷出售旗下业务拼命减肥的时候,国内汽车企业遏制不住做大做强的欲望,纷纷出手。先是广汽入股长丰,眼下就是兵装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与中航汽车属下哈飞、昌河的牵手,11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将揭开这层面纱。
增总量,更要调结构
一个人,如果成长的强健,不是简单的增肥,更不是单纯的长个大肚子或者大屁股,而需要全面增长,把赘肉经过消化锻炼成长为肌肉。无疑,长安汽车与哈飞、昌河的整合从眼下可以迅速形成规模,总量指标能够稳居第四。但规模不等于效益,有个身躯,不等于结构匀称,而三家整合后的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将远远大于广汽之于长丰,也甚于以前上汽、南汽之间的整合。
其挑战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产品结构类似。上汽与南汽和整合更多地表现为乘用车与商用车之间的延伸,相互之间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而长安、哈飞和昌河都聚焦在微型车市场,三者之和就意味着微车的重叠交叉,从结构上看难以形成匀称的身材,更多是底部的放大。
二是产能布局之间的协调。合并的逻辑在于长安产能不足,而哈飞与昌河产能过剩,将来长安可以将产能不足部分调剂到其他两个企业。逻辑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现实的可行,在诸多车型中选择那些车型进行调剂,砍掉哪些车型,保留哪些车型,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同企业出发点往往不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统一决策和执行机制,这种设想和逻辑将难以获得正面效应。
三是渠道终端之间的整合。将来三家渠道整合将是影响经销商积极性甚至市场份额销量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微型车,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利润低,盈利困难。而渠道中整车物流成本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哈飞的整车发往深圳,其物流成本甚至可以抵消其整车盈利。同样,长安的产品发往东北,其利润也大幅被侵蚀。将来三家产品是划区而治,还是在不同基地生产各种不同品牌产品,都需在品牌战略、渠道战略层次厘清的。如果梳理不清,相互混淆,不仅削弱了三个品牌的竞争力,更麻烦的是失去消费者信心,必然会让近年势头强猛的五菱趁虚而入。
四是供应链的整合。三家微车企业通过多年经营,形成了三个地域几乎完全独立的供应体系。整合要效益,必然要对配套体系动刀,才能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而这必然触动原有供应体系的利益,在三个企业之间如何权衡妥协,将是一个头疼问题。如果保持原有体系不动,则难以达成整合后规模效益的目的。
文化融合,管理提升,还需强势带动
不管东风和日产,还是上汽、通用和五菱,战略合作后管理明显提升。但对于同属军工企业长安、哈飞和昌河来讲,文化融合和管理提升都有着很大瓶颈。前者外资的导入不仅是资金和技术,还有几十年市场经济运营背景下管理思想的输入及现代企业经营体系,也就是强势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制度导入与推行。而作为兵装和中航军工企业背景下的长安、哈飞和昌河,都有着较强的国企运行特点,哪个企业更强势,哪个管理体系更现代,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相对来讲,长安汽车在拼杀中赢取了一些宝贵经验,也通过引进咨询公司导入了相对先进的市场管理体系,这与其更强的控股权和话语权还是对称的。但如何能够把这种相对优势放大,还需要强势的文化并因势利导地推行。
整合成功的标准在于产业价值链运营能力的强化
整合之后的效果,从静态上可以看做三家之和的产销量,这仅是表现现象。量的扩大不代表质的提升,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动态调整来实现。这就需要整合者能够站在产业价值链高度,从研发、采购、到生产、物流、营销全面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比如,研发中心的设立,微车的放在重庆,而轿车的研发设计放在哈尔滨。这样,根据原有不同企业资源能力进行调配,达到互有长短,相互支撑的合理结构。在生产上,更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的需求特性,进行全国统一分配产能,一方面可以节省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利用生产能力,更高效度地摊低固定成本。
产业价值链运营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系在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整个链条的调度、分配、调节能力,这要求整合后必须要设立一个决策中心,在统一的决策中心下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采购体系及研发物流体系,而生产功能可以分别独立。三家整合后,要达成这样的效果,从目前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临巨大的挑战,长安与哈飞、昌河的整合需要出色的智慧,坚定地执行。因为,三者的整合不仅仅是给政府一个交代,给股民一个期许,更重要的是,其面临着通用五菱强有力的竞争。
瘦身增肥,各取所需
国际汽车巨头着力做减法,而国内车企却背道而驰,纷纷增肥。看似矛盾,却也表现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心态。其一,国际市场环境特别是美国正遭遇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消费信心指数的低迷及信贷的紧缩严重挫伤了汽车消费;而国内汽车市场正在勃然兴起,国人汽车的普及之路正如八十年代的彩电消费一样正在加速爆发,加上政策的鼓励与刺激,家用汽车普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期。其二,美国汽车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经历了诸侯割据,鱼龙混杂的阶段,形成了通用、克莱斯勒、福特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上演着战火纷飞,地方、部委及民营企业都在冲锋厮杀,寄希望成为最后那三四家世界级的巨头。国资委汽车产业发展四大的政策导向,也是导演这场重组大戏的背后根本动因。其三,国际巨头的瘦身行动,是减掉其快速发展阶段形成的赘肉,为适应消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结构性调整。而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确是消费急剧扩张而表现出来的产能不足或产能分布不均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