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号角吹响 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09-11-1 4:2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我们可以看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工作正在得以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总体战略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而且这些改革试点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了布局合理性和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契合了国家整体发展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地方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统筹,有利于打破区域界限,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种发展经济的好思路指导下,各个经济区域之间能否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获批,《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并通过,这是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公布的。会议指出,港珠澳大桥对于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一段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段时期以来,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涉及区域经济的政策频频出台。
  9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正式发布执行。
  9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2009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18项重点工程,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利枢纽、电力建设等多个领域,国家计划投资总规模为4689亿元。
  10月16日,温家宝在出席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时再次强调,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
  国家从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5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上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逐步形成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改革的核心经济圈带也正形成。截至2008年,国家已经批准了7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别包括:东部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西部成都市、重庆市。中国人民银行5月公布的《2008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预计,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速等,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将更趋协调、互补和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梅松对记者表示,这两年,东中西部相关规划、政策都出台了,将区域经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来实施,这种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看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工作正在得以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总体战略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而且这些改革试点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了布局合理性和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契合了国家整体发展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2009年1至8月,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7.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7.0%,增速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9.2%,增速同比加快10.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比重为50.4%,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2000年到2008年,国家已安排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00多亿元。
  数据表明,中央政府加大了向这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毫无疑问,政府的大力支持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9月,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全面回升,且回升幅度明显。
  有了政策的支持,有了发展的意识,然而,问题的关键却是,在资源、环境等硬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怎么样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怎样将各自潜力发挥到最大?
  梅松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地方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统筹,有利于打破区域界限,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种发展经济的好思路指导下,各个经济区域之间能否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上述《报告》指出,东部地区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加快发展,以消除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
  目前,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在特色上下功夫。东部地区出台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如天津市西青区在尝试个性化融资方面作出示范,探索出了针对中小企业、针对外资企业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三种金融渠道。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加快,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钢铁、有色等原材料工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整合提升步伐。西部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东北三省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北方重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专家表示,我国现代化从“点”向“面”的提升,对于区域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梅松认为,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后,区域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合理定位和分工将避免资源的浪费、地区的封闭,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符合国家的宏观指导,从而激发出更为高效的生产力。然而,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及政策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保持领先的优势,我国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仍将存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