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罗生门

2009-11-1 3: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王亚彬 李协商
    钢厂到底有没有减产?
    同样一个问题,中钢协、Mysteel和国都证券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三个答案。
    避开三家机构“谁的数据更准确”这个话题不谈,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答案:统计国内钢厂的产量的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钢厂到底有没有减产?
    “继9月粗钢产量再创新高后,10月上旬,国内粗钢日产量创年内第二高。”中钢协最新报告显示,钢厂并未加大减产力度甚至减产。
    行业知名机构Mysteel调查称,全国77家主要钢厂高炉10月计划减产15.6%,减幅环比增10个百分点。表明钢厂减产力度并不大。
    而国都证券则认为 “我国国内钢厂减产力度正在加大。”
    这是一串有趣的回答。
    同样一个问题,中钢协、Mysteel和国都证券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三个答案。分歧体现出三家机构对市场判断的不同。
    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是今年以来的新高,按此推算,如果钢厂不减产,2009年国内粗钢产量与去年相比则很可能激增0.6亿吨。
    Mysteel显得谨慎了不少。而反观国都证券则又显得十分乐观。
    是什么导致他们判断的分歧?
    避开三家机构 “谁的数据更准确”这个话题不谈,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答案:统计国内钢厂的产量的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统计分歧
    三家公司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在统计数据中,从调查对象、样本采集开始,其分歧已经显现无疑。
    国都证券分析师王招华在比较了5月份以来钢协估算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粗钢月度日产量数据,发现: “中钢协估算的全国粗钢日产量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在月度日产量的变化趋势上也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背离。”
    如,对于2009年从8月下旬自9月下旬期间粗钢日产量,中钢协统计的重点钢企粗钢日产量呈逐月下降趋势,但10月上旬突然反弹。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呈一直上升趋势。
    这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王招华在对各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后发现了原因:中钢协的产量数据出自重点钢厂,并没有将小钢厂统计在内,大钢厂的产量变动对中钢协的统计会产生较大影响。
    王招华在其报告中分析,9月下旬安排了检修而10月上旬结束检修的马钢和南钢对中钢协得出上述产量先降后升的结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 “实际上这两家企业10月上旬的产量与9月中旬产量数据基本持平。”
    而鞍钢则对中钢协的统计影响更大,其矿石自给率高、成本较低,10月上旬产量创近一月的最高值。
    据了解,中钢协是在统计的70余家重点大中型钢企产量 (粗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70%-80%之间)的基础上,估算出的全国的产量数据。
    但产量数据同样出自重点钢厂的Mys-teel公布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全国77家主要钢厂高炉10月计划减产15.6%,减幅环比增10个百分点”。
    王招华在与Mysteel调研报告的撰写者电话沟通后,得知其判断钢厂高炉是否减产的依据是 “以高炉个数比较,而不是以高炉的计划产量比较”,王招华认为,按钢厂高炉个数减产范围判断产量对分析钢市的意义不太大。
    那么,王招华又是如何得出钢厂减产的乐观结论呢?
    他的重要依据在于 “小钢厂的减产力度在加大。”王招华在其报告中对中小钢厂产量的变化进行了足够的关注。
    那么,他是如何判断出小钢厂在减产呢?对此,王招华不置可否。本报记者认为,是其在分析重点钢厂日产量及经销商库存的变动情况后,推出 “小钢厂的减产力度在极大”的结论。
    样本采集的分歧,统计方法的不同,令三家机构的市场判断渐行渐远。
    小钢厂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可随时灵活安排生产。因此相关机构对其产量的统计也十分困难。
    但正是小钢厂产量的变动情况,导致了三家机构作出了不同的判断。
行业怪圈
    本报在对市场调查采访中发现了与国都证券的报告相似的结果: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一批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在10月初甚至9月份已悄然开始 “设备检修”。
    国内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说 “从9月份开始,我们的生产就一直不太稳定,9月份的时候就检修过一次,后来10月初又检修一次。” 。
    据记者了解,这家年产能不足300万吨的中小钢企的减产行为并非个案。
    记者在河北另一家民营企业了解到,该企业也 “并未开足马力。”
    对于减产原因,两家企业负责人均透露,主要是因为市场压力,目前企业勉强在盈利。
    一般来说,小型企业受到钢价变动敏感性最大,减产的速度要快于大型企业。
    但在小钢厂减产的同时,一些大钢厂仍声称: “只要存在生产边际效益,就绝不减产!”
    据本报记者调查,大钢厂何时减产,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人士最关注的一个话题。
    10月12日,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对媒体表示,公司上半年已经减产17%,下半年不打算减产。
    对此,行业分析师认为: 这些国企,都有年度的生产指标。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些国有大钢厂的出厂价格还是有利润。“除非真的亏得比较严重,才会减产。”
    此外,据业内人士反映,由于一些钢厂手里仍有合同订单,加上资金流充沛,钢价还没有突破钢厂的成本底线,自然谁都不愿意减产。
    而对于中小企业的 “主动”减产,大钢厂也并不认同。
    河北钢铁集团生产部门一位经理认为, “这些中小企业都是船小好掉头,见缝插针,目前的减产并非出于行业自律的原因,等市场形势稍微好转时,这些中小钢厂又能继续增产扩产了。”
    行业因此陷入了循环往复无序的僵持状态当中。
减产迷云
    10月初宝钢等大钢厂已经陆续下调11月份的钢价,出厂价离成本越来越近,然而库存却仍高企不下,过剩产能的压力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中钢协统计的10月上旬全国重点大中型钢企坯材库存为1102万吨,环比增8.97%。
    身处如此处境,宁愿下调钢价也不愿减产的钢厂们还能坚持多久?
    天津丽兴园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宏波告诉记者说,这是因为钢厂的库存,库存大都转移到贸易商手中,因此钢厂没有直接承受压力。
    如果钢厂不减产,10月份钢价就不会有像样的反弹。 “钢厂撑不住了,市场形势才会出现实质性好转。”
    但国都证券在对经销商的调研中发现,上周经销商钢材库存环比降2.16%,说明经销商在预计后市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正在逐渐 “吐出库存”,钢厂已难以将庞大的库存进行转移。在需求面相比之前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大钢厂减产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基于此,对于大钢厂即将展开减产,王招华在其报告中持乐观态度。
    不过,影响大钢厂 “将限产减产进行到底”的因素同样存在: 保增长的压力是推脱不了的社会责任,新建项目的投产,以及宽松的银行信贷都给了大钢厂维持高位生产水平的底气。
    事实上,当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时,通过减产来减少市场资源供应量,是很简单的市场规则。为什么国内钢铁行业减产如此困难?
    “这是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谁都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这样说。
    钢厂间暗自比拼着生产极限——谁先减产,谁就先放弃自己的产能和市场。
    或许这个行业在长期的资本投入和产能扩张拉开帷幕时,就注定了一场 “囚徒困境”式的悲剧。
    当前有限的市场依然存在,囚徒们不可能都全身而退,市场的残酷也一点点在放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