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能低需求是2009钢市主要特征

2009-1-10 22:5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徐向春
    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拉动钢铁工业高速增长。五年间,粗钢产量由2002年的18237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48924万吨,年均增长21.8%。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拖累,这一高速增长势头在2008年戛然而止:预计全年粗钢产量5亿吨,仅比上年增长2.2%。展望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钢铁行业将呈现高产能、低需求、低产量的低景气状况。
    2008年,钢铁工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新的生产能力不断建成投产。1~11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完成投资2859亿元,增长27.1%。6月份,全国粗钢产量曾经达到4699万吨,相当于年产5.72亿吨的生产水平。下半年,随着首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邯钢新区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2008年年底,粗钢生产能力预计超过6亿吨。
    然而,不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国外需求(表现为钢材出口),均赶不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目前,钢材出口面临三大不利因素。首先,国际钢铁需求大幅下降。IMF在2008年11月份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调低为2.2%,世界各大工业国经济下降0.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集体衰退。国外研究机构预测,2009年全球钢材需求下降10%以上。在中国钢材主要出口目的国家中,韩国需求预计下降9.5%,美国下降11%。日本产业经济省最近表示,日本2009年一季度钢铁需求同比降低31.6%,为39年来的最低点。进入2008年四季度,国际市场急剧萎缩已经使钢材出口订单大幅下降。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2008年四季度以来,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扩散,一些国家采取措施保护本国钢铁工业的利益,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摩擦案件有增加趋势。印度对中国热轧钢反倾销调查,印尼对中国产中厚板进行反倾销调查,美国对中国含硼中板进行反规避调查,欧盟对中国非合金焊管征收反倾销税。越南、伊朗、印度拟提高进口钢材关税。拉美钢铁协会呼吁对中国钢材采取市场保护措施。种种迹象表明钢材出口的贸易环境明显不如往年。
    此外,人民币升值削弱了中国钢材竞争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自去年8月份以来升值超过10%,兑欧元及亚洲货币的升幅则超过20%。货币大幅度贬值使得独联体国家上月下旬热轧卷出口报价400美元(FOB),大大低于中国500美元的出口报价。这不仅得中国钢材出口难度加大,而且可能导致国际市场钢材倒流国内市场。
    虽然政府近期下调了部分钢材出口关税,以缓解钢材出口急剧下降的势头,但是2009年钢材出口大幅度下降在所难免。如果参照去年四季度出口形势,2009年出口数量可能降至4000万吨 (折合粗钢),比2008年减少约2300万吨。
    同出口形势相比,国内钢铁需求相对乐观一些。受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结构转型和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叠加,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深度调整。前三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2008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为15%左右,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11月份,出口出现了近7年来的首次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经济增长,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4万亿元投资等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计划。大多数研究机构认为2009年GDP有望达到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
    2008年10、11月份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7%、12.4%,为历史罕见。这一方面是需求萎缩所致,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存货调整所造成的。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研究,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国企业进入存货调整期,企业为消化前期持有的过多存货,降低了生产速度和减少原材料储备,企业减产的幅度远远超出了需求减弱的程度,从而夸大了需求下滑的幅度。钢材也不例外。库存调整是短期的,一般持续半年,因此去年四季度的生产统计数据既不能代表2008年全年的情况,也不足以得出2009年钢材消费量下降的结论。
    据估算,2008年钢铁消费增速为5%,比上年下降个8百分点。2009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2008年(2008年预计GDP为9.3%,固定资产名义投资27%),经济继续呈下滑态势。根据钢铁消费增速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历史关系分析,2009年钢铁消费仍能保持小幅增长,预计增速为3%,也就是说比2008年钢材消费量增加约1300万吨 (折合粗钢)。
    综合分析钢材出口形势和国内需求状况,今年中国钢铁需求比2008年下降1000万吨。如果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的话,并且考虑库存因素,需求可能与去年持平。以此计算,2009年粗钢产量在4.9亿~5亿吨。相比6亿吨的粗钢生产能力,产能过剩约1亿吨。
    在市场需求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大幅度的增产计划可能面临两种结果:一是凭借产品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通过卓有成效的营销,成功抢占市场,完成了预定目标,但竞争对手的产量(销售)将减少1000万吨。二是受到竞争对手的强烈抵抗,未能完成预定目标。不管哪一种结果,都意味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分享到更多的蛋糕,企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