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快发展”到“赢得尊重” 中原奋起正当时

2009-10-6 1: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辉煌60年,盛世一甲子。伴随祖国一起成长,中原大地“天翻地覆慨而慷”,换了人间,变了模样! 
  实现中原崛起,重铸中原辉煌,一代代中原儿女为之魂牵梦萦、不懈奋斗。从1990年省五次党代会提出“团结奋进,振兴河南”指导思想,到2003年省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目标,再到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河南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省份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转变。中原崛起的“圆梦”之路步伐铿锵!
  从“一穷二白”到“举足轻重”
  ——这是一个重要经济大省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河南,国民经济基础“一穷二白”。如今的河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大了,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8407。78亿元,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连续5年居全国第五位;经济实力强了,据2008年统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中部第一,财政支出居中部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中部第一;地方经济底气足了,2009年在中部六省百强县中,河南占40个……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有力地支持了兄弟省市区的经济建设,为“中国制造”源源不断走向世界贡献了最可贵的人口红利。
  河南是中国之中。中原通,则中国通。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交通运输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铁路密度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国际国内近百条航线,还有全国光缆干线的“四纵四横”……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汇集,彰显着重要经济大省的恢弘气魄。
  从“水旱蝗汤”到“国人厨房”
  ——这是第一粮食生产大省
  当年以“水旱蝗汤”出名的河南,如今已成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每年粮食增量占全国的1/3强。
  这是河南人的骄傲和光荣: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同时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在国际粮价上涨、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的特殊形势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特殊贡献。
  河南还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人厨房”:食品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二。今天,每个河南人都可以如数家珍:全国每10个速冻汤圆就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产自河南、每10包快餐面就有3包产自河南……
  从“手工作坊”到“中国500强”
  ——这是一个新兴工业大省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河南,工业企业几乎都是手工作坊和工场。
  历届省委、省政府向着“建设工业大省”的目标努力奋斗。到“十五”末,一个新兴工业大省的河南已经崭露头角:工业总量大了,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9546亿元,居全国第五位;盈利水平高了,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居全国第三位。
  沃野千里的中原腹地,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有色工业基地藏龙卧虎;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六大支柱产业筋骨强壮。
  在市场经济中搏风击浪,一批现代化大企业显露峥嵘:2008年,宇通集团、双汇集团、华英禽业、金龙铜管、黄河旋风等成为国内行业“排头兵”,永煤集团、平煤集团等16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从《朝阳沟》到《风中少林》
  ——这是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大省
  河南地上文物、馆藏文物均居全国第一。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丰富的文化资源仍是深埋于地下。唱腔苍凉的豫剧几成中原文化代名词,1963年被拍成电影的现代豫剧《朝阳沟》令人品味至今。
  最近5年,河南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不到3年翻了两番还多。“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在沿海、在港澳、在海外劲吹“河南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华商文化节、国际老子文化节等重大品牌节会好戏连台,中原文化活力陡增。
  如果说新创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延续了古老豫剧贲张的血脉,那么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则展现了河南人推陈出新的深厚功力;从清幽高远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到如梦似幻的《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演出,人们目不暇接地看到了中原文化的新生。
  还有,河南艺术中心建成启用,结束了河南没有国际一流大型专业剧院和专业音乐厅的历史;中国文字博物馆等12个重点文化项目相继开建、落成,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当代河南人高度的文化自觉。
  从“加快发展”到“赢得尊重”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大省
  用发展赢得尊重,近1亿河南人靠的是在中原崛起历史进程中练内功、强素质、树形象。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日新月异。广袤的中原大地,坐落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淳朴乡村,哺育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中原城市群”;河南人的腰包鼓了,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1986年的第二十八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十六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第二十九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十七位;开放、开明、开通的新河南吸引住了“老外”的眼球,国际旅游小姐组织总部落户郑州。
  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进一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全省医院床位总数居全国第一位,提前3年实现了“新农合”农村人口全覆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08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达到89。3%。
  物质生活进步了,河南人的文明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用真情一次又一次感动中国:大孝至爱的谢延信、带着妹妹去上学的洪战辉、在抗震救灾中劳累过度而光荣牺牲的战士武文斌,还有遍布全国、人数众多的河南籍农民工,以特有的勤劳、厚实、诚恳和善良赢得尊重。
  60年来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沧桑巨变,不过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展望未来,河南人民激情满怀,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一个科学发展的新河南将屹立在神州大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