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交通二支队五中队建功中尼公路纪实

2009-10-5 19:5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踏进位于中尼边境的聂拉木县樟木口岸,耳畔响起在当地广为众人传唱的歌谣,“路不平,找五连,灯不明,找五连;中尼路上好五连,拒腐蚀,永不沾,战塌方,斗泥丸,十八军精神放光芒……”歌声中的五连便是武警交通二支队五中队。中队官兵们常年担负着中尼公路樟木口岸至友谊桥14公里的保通任务。 
  23年来,面对塌方、直击泥石流、雪崩……五中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誓死保通,5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依然默默无闻地守卫着中尼公路。 
  然而,就是这群默默无闻的筑路官兵,在被中外游人称为“风雨死亡线”的这块特殊战场上,创造着保通奇迹:连续12年无断通!荣立“集体一等功”,“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青藏高原筑路先锋”、“全军先进基层单位”、“武警部队十大标兵中队”等累累殊荣和5名英雄的忠魂,记录着他们的忠诚、牺牲与奉献! 
  责任重于泰山 
  去樟木,我们不能不去烈士陵园。沿着青苔遍布的石阶拾级而上,苍翠松柏掩映下的樟木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每年来此悼念英烈的人群络绎不绝。由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题词“修筑中尼公路的烈士永垂不朽”的丰碑巍然矗立,记载着筑路先辈的丰功伟绩。1965年,人民解放军以每公里牺牲一名官兵的代价,打通了这段“卡脖子”路段。1986年,武警交通二支队五中队官兵接过先辈们手中的枪和镐,担负起抢险保通任务。 
  别小看这区区14公里路段。沿途海拔落差近千米,千仞绝壁林立,万丈悬崖丛生,病害滑坡群密布,构成了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十里长廊。 
  进驻樟木后,官兵们遇到的第一块“硬骨头”便是老虎口。险峻突兀的巨石盘踞在半山腰,面目狰狞,塌方不断。 
  在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口,新上任的中队长兰健康曾带领官兵连破部队施工史上的记录,获得“青藏高原筑路先锋”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功盖雪域! 
  工地如战场!80余名群情激昂的官兵摩拳擦掌,齐唰唰地集结老虎口,用一种求战的目光盯着曹正山,期待着一场声势浩大的“虎口拔牙”攻坚战。 
  尖刀排和突击队带齐风钻、钢钎、铁锤和炸药,攀崖登峰,凿壁掘洞。 
  狭路相逢勇者胜。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隆隆炮声和风钻“突突”的激昂旋律,官兵们硬是凭着一股“敢叫高山低头,誓叫河水让路” 的大无畏精神,在短短12天时间里,将17处山体“开膛剖肚”,开挖出的2000方石方像一座座小山,创造了中队20年施工史上的新记录。 
  在这场漂亮的突击施工中,官兵们砸烂300把铁锹和十字镐,磨烂200多双胶鞋,许多人的脸、手、身体被石块磨得血肉模糊…… 
  当年,官兵们实现路段畅通十一个月零五天,远远超过上级单位要求“八个月通车”的目标。 
  像这样的战斗,五中队官兵每年要历经上百次。 
  2008年7月25日,樟友段发生中尼公路通车以来最大规模山体滑坡,100多米路基被完全冲毁,1000多名过往群众和200多台车辆被堵在狭窄的山道上进退两难。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由4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抢险突击队和6台大型机械,在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战斗。 
  突然,一股从天而降的泥石流将9名抢险官兵吞没,挖掘机手刘建国来不及多想,手脚并用爬向战友,奋力把战友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面对这样的生死考验,官兵们没有一个退缩,连续奋战90个小时,终于在半山腰开出一条便道,安全转移被困群众1167人、转移物资2500余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专程前往现场指挥抢险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盛赞中队官兵:“你们在关键时候敢于战斗、勇于胜利,为人民群众立了大功。” 
  23年来,五中队官兵们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冲锋在前,临危不惧,他们在誓死保通的基础上,还勇于科技攻关。先后发明了“抛掷铅丝笼、分层围堰”、“钢筋联体、横向联动”等10多项科技成果,取得治理高原病害滑坡群的重大突破,成功打破了外国专家“无法建立永久性工程”的神话。 
  12年无断通,是五中队官兵向祖国和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 
  形象重于生命 
  考验何止在战场!在经历抢险保通生与死考验的同时,五中队官兵也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侵蚀的危险。 
  樟木口岸素有“国际山城”之称,边贸繁荣,富贾云集,社情商情复杂,各种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交织渗透。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常年来,中队把开展“边关树形象,口岸当卫士”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官兵们自学英、藏、尼多种语言,坚持文明保通,讲文明用语,在警戒位置设立标志牌,成立抢修机械小分队,茶水站,多次帮助中外游客义务检修车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尼公路上的“110”。一些老外看到武警官兵们施工,总会兴奋地大喊,“China’s armedpolice,very good!”(中国武警,好样的!) 
  思想领域的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队坚持用在施工中凝聚成的“保通精神”塑造官兵高尚的人格和军魂,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切合社情实际,制定了处理营区内外关系两个“八不准”。 
  这条属于五中队官兵自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官兵在担负抢险保通和维稳处突双重任务的硬标准。 
  一些不法商人看到中队官兵出入海关享受免检,极力想用金钱、美色拉拢腐蚀官兵。 
  一次,中队战士王金刚协助海关执行任务。一名外商把一台价值5000多元的奥林巴斯相机往他手里塞,希望小王放他入关。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政治素养和“免疫力”。面对金钱的诱惑,王金刚义正辞严地予以拒绝,并立即向海关汇报有关情况。当场缴获一批藏在货物中的毒品和淫秽音像制品。 
  像这样的金钱诱惑,官兵们经常遇到。 
  2004年7月10日,中队驾驶员吴问胜和裴雄巧妙地与一名外商周旋,拒贿1000美金,阻止并查获了一批企图从尼泊尔走私入关的铜佛像。 
  23年来,中队官兵先后拒收走私分子美金9万多元,人民币100余万元,没有一人一车帮私护私,没有一位被女色迷惑、被金钱买通、被“糖衣炮弹”打倒,以实际行动在藏族群众中树立起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樟木海关缉私局局长尼玛、樟木镇党委书记佟爱东等驻地领导一致称赞:“五中队,不光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还能抵御各种腐蚀诱惑,真正靠得住!” 
  人民重于父母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高不过中队官兵矗立在藏族同胞心中的丰碑;雅鲁藏布江水再深,也不及中队官兵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 
  2003年2月13日凌晨1时,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号打破了樟木口岸的宁静,官兵们从睡梦中惊醒。原来,一家居民木楼失火了! 
  灾情就是命令!官兵们心急如焚,火速赶到现场。浓密的烟雾盘踞于樟木镇上空,发生火灾的屋内还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零星爆炸声,情况万分危急。 
  官兵们火速从中队紧急驰援的水车上打开水管,用水盆接上满满的水,一个劲地直往木楼里钻,边泼水,边往外转移物资。 
  为防止火势向四周蔓延,原中队指导员金可建指挥官兵兵分四路:一班、二班在装载机铲斗的护送下,负责扑灭四端火情,三班、四班转移物资财产。官兵们纷纷脱下外衣,在水中打湿后,如猛虎下山,一个接一个冲入火海…… 
  危难彰显真情,烈火诠释忠诚。在抢险过程中,官兵们的手、脸、头被铁钉剐破,或被不时掉落的木板击中。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官兵们被呛得几乎窒息,差点昏倒在地,可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经过1个多小时的战斗,大火终于被扑灭,可官兵们一个个都累得散了架。 
  23年来,五中队官兵奉献藏族同胞,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中队养管的樟木镇邦村段发生特大泥石流,80多名藏族群众被困。 
  五中队接到险情报警后,立即组织抢通道路,转移被困群众。 
  熊健、苏积浩、蒙仕洪3名战士连续战斗48个小时,将70多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最后组织5名群众撤离途中,突然发生泥石流。面对突然而至的险情,3名精疲力竭的战士用尽最后的力气,把群众推向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无情的泥石流吞没,为了藏族同胞的平安,他们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举行追悼会那天,方圆十里八乡的4000多名藏族群众自发赶来,来到3名烈士的衣冠冢前,用浓浓的酥油茶、醇香的青稞酒、洁白的哈达、多彩的经幡为英魂祈祷,一声声撕心裂肺般的痛哭盖过了波曲河滚滚波涛的咆哮,被救老阿妈卓嗄悲痛欲绝,几次昏倒在墓前。 
  如今,22年过去了,老阿妈每年清明节都要准时来到3名烈士墓前,献酥油茶、敬青稞酒、挂哈达。 
  在长期与藏族同胞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中队官兵时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坚持为当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中队原指导员周厚利在中队工作的14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当地贫困学生的资助。爱心无限,爱心接力棒在中队一茬茬官兵中无限传递着。 
  受中队资助的藏族女孩仁增旺姆2000年考入内地西藏中学后,每个月都主动给中队官兵汇报学习情况,中队同时指派专人和她联系,确保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其实际困难。仁增旺姆前年大学毕业后,踊跃参军,报效祖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军官。 
  23年来,中队先后有197名官兵成为“校外辅导员”,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由以前不足60%上升到现在的98%以上。“红领巾”和“橄榄绿”见证着当地贫困学生和中队官兵的浓浓深情。 
  23年来,他们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冒着一次又一次塌方的危险,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抗争,先后参加各类抢险战斗2000多次,解救驻地和过往群众5万多人次,累计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在中尼线上谱写了一曲曲维护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