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疏通“血脉”构建城市新骨架 提速迈进大贵阳

2009-10-14 11:2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树木的横切面上有许多同心圆环,一年产生一轮。 
  城市也一样。在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些印痕是刻骨铭心、值得永远怀念的。透过历史,人们感悟到:一座城市的厚重,不仅在于她要有时间的长度,而且还要有空间的厚度。而历史空间就像是一棵老树怀中恒久的年轮,那一圈一圈密密的年轮,凝固的是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正是这种不断向外拓展的历史文化年轮,造就了一个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贵阳,从解放初的6.8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到现在规划的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镇、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加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的大贵阳版图,同样也经历了她的“生命年轮”。 
   贵阳城的年轮记忆 
   1962年,朱德总司令来贵阳时曾吟诗一首:“登峰直上画楼台,满城春色眼底开,四面青山围屋海,花溪溪水向东来。”那时贵阳的城区面积仅有6.8平方公里,朱总司令站在东山顶上,就能把贵阳城尽收眼底。 
   
   据史料记载,1949年11月14日贵阳解放,一个破败没落的城市获得新生,解放初期城市人口二十一万,城市建成区面积6.8平方公里。1955年扩大郊区范围,由贵筑县划入花溪、中曹、乌当、金华四区;1956年又将鸡场(今白云)、沙子哨划入市属郊区。1957年撤销贵筑县,并入贵阳市郊区。1958年划惠水、清镇、开阳、修文四县为贵阳市市属县。1962年四县分治,增设白云工矿区。 
  贵阳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魏定梅向记者介绍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干道网骨架已基本形成。六七十年代,共新建和改建南北向干道4条,东西向干道5条,由中心区向外放射状道路8条。那时候,贵阳这个“新生儿”已经慢慢长成了她的第一圈年轮:环城北路-瑞金北路-瑞金中路-瑞金南路-新华路-大南门-文昌南路、文昌北路-友谊路-沙河路-环城北路。在今天看来,这个许多“老贵阳”口中所谓的“内环”已经是贵阳最繁华的地带,已牢固地成为贵阳的“心脏”。 
  时光飞逝,贵阳也慢慢的在发展壮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贵阳原有的道路网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那时道路网中出现若干断头路,主次干道所交路口长短不一,又有不少道路线形曲折,半径小,纵坡大,路幅窄,不能开辟公共汽车线路,所以形不成完善的和较为固定的公共交通网。 
   “由于公共交通跟不上需要,自行车发展又受到地形限制,那时各工业区的企事业单位自备交通车约400辆,每日接送职工上下班,也算是一个时代特色”。 
   据统计,那几年,贵阳市机动车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货运量以6%-8%的速度递增,每天大约有1万辆过境车。几条主要出口干道的车流量已达到饱和状态,有些已超过公路的最大容量,亟待改造。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之前的环城路已处于市区中心地带,每天一万辆过境车通过中心区,给城市交通造成了严重负担。 
   在这个背景下,1983年,在我市第一本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中,提出了这样的道路规划设想:沿市中心区盆地边缘建设环城道路,总长12.827公里,称为我市道路的主架、全市的大动脉。它们包括外环东路、外环北路、北京路、枣山路、浣纱路、解放路。与此呼应,市区规划范围2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2.8万人。至此,贵阳的第二个年轮(即现在“一环”的前身)也开始慢慢长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