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振兴八大产业 助力海西经济腾飞

2009-10-10 10: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发展现状与突出矛盾 
  钢铁及有色金属等八个重点产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我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我省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其中,石化、机械(含汽车、船舶)、电子是我省三大主导产业,钢铁有色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轻工、纺织是传统优势产业。
  从经济总量看,2008年,八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10.1亿元(指规模以上,下同),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0%,约占全省GDP的35%;实现出口交货值3695.9亿元,占全省工业的93.7%;投资完成1220.1亿元,占全省城镇工业投资的69.2%。同时,2008年,八大产业上交税金总额(不含企业所得税)达266.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8%;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5.09万人,约占全省工业的87.5%;从服务“三农”看,仅轻工纺织产业中,80%的行业、50%的产值来源于农副产品深加工。
  同时,八大产业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上: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能源、土地、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三是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受全球市场需求的约束比其他省份要大。
  《实施方案》的发布实施,将通过加快先行先试和自主创新步伐,深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把我省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调整振兴的七大目标
  一是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点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2518亿元,年均增长20.5%;工业增加值5580亿元,年均增长19%,为支撑全省GDP较快增长,实现2012年我省人均GDP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奠定基础。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工业产业集群(集聚区)和上下游资源配置、分工合理的产业链,着力构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石化产业逐步形成以石化中上游原料为重点的湄洲湾石化基地和以石化中下游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漳州古雷石化基地;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形成以三钢、厦钨、南铝、紫金为龙头,沿海和山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格局;汽车产业建成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福州、厦门汽车工业集中区及三明、龙岩、泉州、漳州各具特色的载重车、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园区;船舶产业形成特色优势明显五个修造船集中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及产业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纺织产业培育泉州、长乐、三明、南平、长汀5个产业集群;轻工产业形成食品、制鞋等12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形成福州、厦门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数字视听三大产业链竞争力。
  三是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9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8家,基本形成涵盖我省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产业领域设立复合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或科技重大专项,有效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高新技术。
  四是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持续深化。加大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培育平板显示、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集群和特种钢材、稀土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组织实施527项重点项目,总投资3634亿元,2009-2011年,八个重点行业力争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和并购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家、中国名牌产品150个、中国驰名商标100件以上。
  五是闽台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载体作用。着力推进一批台资电子信息、石化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落地,形成以厦门湾电子信息等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2009-2011年实际利用台资力争突破7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25%左右。
  六是节能减排指标稳步下降。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从0.843降至0.79吨标准煤/万元,COD(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到37.5万吨和42.4万吨。2011年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七是区域产业协作取得新成效。建立山海挂钩共建山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提升承接沿海传统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我省产业发展的广阔腹地。
  调整振兴的六大政策措施
  一是巩固和拓展国内外市场。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企业扩大对台贸易;鼓励有自有品牌的企业收购或参股国际知名品牌及销售网络创建“中国世界品牌”。在知名网站开设福建专区,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支持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览会,推动在国内中心城市及大卖场设置福建产品销售专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现代营销模式带动相关联企业和产品开拓市场。
  二是加大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入。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对重点项目给予银行贷款贴息或前期费用补助;对“6·18”对接项目、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专项补助;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政府奖励、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助政策;设立行业关键技术研发专项或省技术创新专项,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基本面良好、带动就业明显、信用记录良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将到期的贷款适当展期,帮助其渡过难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建立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省级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周转金运行机制。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公司互信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投资项目企业承保的担保机构,可优先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
  拓宽融资渠道。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各类以不动产、动产、权利为抵(质)押的信贷业务;优先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再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专项债券等筹集发展资金。
  四是有效引导民间资金投资。设立省级创业投资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投向轻工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项目。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实施联合并购重组;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对重组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基础性工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五是实行工业用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对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利用现有厂区、厂房改造建设的项目,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还,通过财政预算支出全额返还给企业。
  六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调整与振兴中的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和信息引导;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协助完善产品出口快速反应机制;协助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制定和品牌创建工作;开展行业操作技能培训和竞赛,提高劳动者素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