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重卡巨头齐聚中国 搅起激烈竞争

2009-10-10 10: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据美国汽车新闻报道,上汽集团有意收购英国一家名为LDV集团的轻型商用车制造商。若上汽收购成功,上汽可在英国当地生产并销售轻型商用车。
曼(MAN SE)公司10月7日称,中国有关部门已经批准其对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计划。
江淮汽车与NC2[综述 图片 论坛] GL[综述 图片 论坛]obal LLC(由美国纳威司达和卡特彼勒以50:50比例成立的合资企业)于2009年9月28日在合肥签署中重卡合资合作框架协议。拟在合肥设立中外合资公司,经营中重型卡车和卡车零部件等业务。预计合资公司初期会提高本公司的现有中重型卡车产量3倍,未来产量将逐步增长。同时合资公司会有相关的发动机战略去支持合资公司中重型卡车的发展。
9月24日,郑州市政府与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美国佩卡国际荷兰达夫卡车公司、红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郑州举行签约仪式,共同推进DAF载重汽车项目战略合作。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四方计划利用中国恒天集团重卡生产平台,以及DAF公司技术和主要零部件,在中国生产重型卡车,并最终达到DAF品牌卡车及发动机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的目标。
【要闻点评】
一、外资重卡巨头在中国市场到齐了!
欧美日[综述 图片 论坛]成熟市场上主要的重卡企业到此为止已全部进入中国或至少已签订协议。尤其是在戴姆勒和福田签署合作协议后,上汽依维柯红岩(及其动力总成供应商上汽菲亚特红岩)、沃尔沃与不定清的合资伙伴、广汽日野、曼与中国重汽、纳威司达和卡特彼勒的合资企业与江淮、佩卡与郑州企业的一系列动作,在中国重卡市场形成了一股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潮流,而且基本都是采用拿技术、不拿产品的方法,说明外资重卡巨头在中国市场摸索多年后,已形成了新的、比较成熟的开拓中国市场的模式。
二、外资重卡巨头为何这么急着筹划在中国的投资?
今年他们似乎都是在争先恐后地与中国的重卡企业确定下合作规划,说明中国市场已成为这些国际巨头的新的重要战略市场,而且是一个可以助其进一步实现市场和业务多元化、分担风险、平衡盈亏、兜售低于本国排放标准的技术并培养这一技术的主要跟随者的市场,同时因为中国市场相对较好的发展前景和以往在华的不甚成功,国际重卡企业们已经卯足了劲要在中国市场赢取他们期望已有的利润。
据汇丰银行预测,全球卡车市场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好光景后,将进入到一个下行的发展周期,而现在我们正处于这个周期的开端。它预测2009年到2013年全球卡车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5%-10%。其中,成熟市场的增长率将仅有0-5%,新兴市场的增长率也仅能达到10%-15%。它还认为市场进一步下滑、排放标准升级对研发投入的要求升高将推动成熟市场的重卡行业整合,并预计成熟市场上的主要的重卡及其发动机企业将逐渐由2008年的10个(卡特彼勒、康明斯、戴姆勒、日野、依维柯、曼、纳威司达、佩卡、斯堪尼亚、沃尔沃),缩减为6个——康明斯、戴姆勒、日野、曼、佩卡、沃尔沃。
若果真如此,另4个企业——卡特彼勒、依维柯、纳威司达、斯堪尼亚的命运值得关注。目前来看,大众商用车、曼、斯堪尼亚之间的整合一直在进行,并已取得显著成果;卡特彼勒和纳威司达之间的合作在加强;依维柯现在还是菲亚特集团100%拥有的子公司,未来如何不好评定。
但不管是那6个可能更加强大的企业还是这4个企业,都在以中国市场作为决胜的关键筹码。
三、中国重卡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能否负担得起中外资企业的期望?
1998-2008年,中国重卡市场在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物流业兴旺、基础设施急需改善、出现较大的“天灾;、排放标准升级影响不太大(除了2008年)、超载现象难以治理,以及之前的重卡产销基数相对较小等情况下,出现了让国外企业称奇和艳羡的迅猛增长。但是,未来几年,即这些后进入中国的外资重卡巨头在中国的合资合作生产基地都已投产后,中国重卡市场的增速如何?在汇丰银行2009-2013年的预测中,中国市场的增速也会降到正常水平,不会出现之前的超高增长。而国内一些业内专家也认为,中国重卡在经历了之前的高增长后,已积累了一定的保有量,未来可能会以相对较低速度增长,在这个的行业的成长空间已有限,所以很多重卡及其动力总成生产企业都在加快产品多元化进程。
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外资重卡巨头最终都进到中国的时候,已经不是可以崛起超高利润的时候了。而因为有这些外资巨头进场来增设一些产能,以及重卡排放标准在往国四、国五升级、各种节能环保新技术在重卡上的应用、重卡的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舒适程度和售后服务的要求变高等因素都对外资巨头更有利,中国本土的重卡及其动力总成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利润有被越来越摊薄的风险。
而重卡行业的竞争,虽然可以说有中外资的正面竞争了,但实际更多的是不同技术系别的外资巨头的技术路线的竞争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在技术研发、管理、规模、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中国本土企业为在排放标准升级压力下,改善技术落后的局面,也会通过与外资合资合作、兼并和收购中外资企业等方式来获得技术,或扩大规模以相对降低技术研发的成本。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