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深入 见解精辟 展现全貌

2009-10-1 1:5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铁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尤其是2004年以来,铁岭市委、市政府把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道工序,连续四年开展思想解放活动。 2004年,针对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小农意识,提出“跳出铁岭看铁岭”,通过学习营口、辽阳,突破思维瓶颈,开启创新闸门;2005年开展了“学临沂、找差距、明方向、促发展”解放思想活动,解决“一小两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2006年10月,开展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思想解放活动,通过学习日照、聊城,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新城区、发展商贸物流等战略决策;2007年7月,开展了以“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提升铁岭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活动,进一步形成“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贫富、环境决定发展、细节决定成败”的共识。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思想解放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铁岭建设和发展的内在活力,为抢抓历史性发展机遇、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市文化局副局长赵丽薇: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艺术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了著名笑星赵本山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创作排演了二人转《看春花》、《攀亲家》等众多优秀作品,多次获得省、国家奖项,使铁岭成为享誉国内外的 “小品艺术之乡”。近几年,我市工笔画异军突起,在全国美术界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 “铁岭现象”。以张策、王久兴为代表的铁岭工笔画家群体创作的作品,多次获省和国家级大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文化生活十分活跃,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目前,我市已建50平方米以上的村文化室170个、 1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170个,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个。
  市委政研室农村科科长苏文平:
  “四个跨越”是在实施“五大战略”和“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近几年,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和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新铁岭大铁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商贸物流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如果确定更高的参照系,和省内外先进地区比,“跳出铁岭看铁岭,铁岭还是小铁岭”。这几年,铁岭在“新”的方面变化大、亮点多,变美了,变亮了。但是离“经济总量大、城市规模大、结构调整步伐大、区域经济辐射力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大”的“大”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一小两低”仍然是我们要面对的基本市情。加快推进 “四个跨越”,就是要解决铁岭 “新而不大”的问题。通过抓工业跨越这个龙头、城市跨越这个支撑、农业跨越这个基础,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跨越这一目标,从根本上改变铁岭 “一小两低”的现状。
  铁岭师专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白雪梅: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体育人口达115万人,占总人口的38%;全市有“全国体育先进县”2个,“全国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个,“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3个,“国家级青少年健身俱乐部”7个,“国家级社区健身俱乐部”1个,“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2个,“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10人,获得省级奖项179个。
  竞技体育成果辉煌。令铁岭人骄傲和自豪的世界级优秀运动员有阎红、陈跃玲、吕刚、孙福明、刘宏宇、李卓、郭丹等等。 1996年辽宁省体委授予我市 “奥运会突出贡献奖”, 2005年辽宁省体育局授予我市第28届 “奥运会贡献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到2008年底,全市有体育中专1所,业余军体校1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1所,社会办体育班 (队、校) 26所,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达2000多人。
  市委政研室城市科科长费鹏程:
  近几年来,铁岭市领导班子提出了涵盖经济社会范畴的“五大战略”,并在实践中加以充实和完善,不断探索后发地区赶超发展模式。特别是建设“六新五大”的新铁岭大铁岭远景奋斗目标和到2013年实现 “四个跨越”的近期奋斗目标的确立,使这一战略日臻成熟,铁岭经济社会发展驶上快车道。
  “五大战略”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功实践和有力印证。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体现和印证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体现和印证了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公仆责任。 “五大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实践理念”和“实践模型”。创造性运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性运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创造性运用了“发展极”理念。
  “五大战略”是加快大铁岭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迫切要求;是改革和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要求;是积极参与区际协作并作出更大贡献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铁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高:
  改革开放以来,铁岭县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日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总体上步入了全面奔小康、建设和谐铁岭县的历史新阶段。
  农业发展趋于稳定。从1987年至今,铁岭县农业生产发展高速增长,期间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农业发展逐步趋于稳定。工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近30年是工业加快发展时期。全县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断开辟以地方资源为主和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项目,增强了工业经济活力。进入新世纪,铁岭县深入实施 “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第三产业从百业待兴到生机盎然。建国后的30年,铁岭县的第三产业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的30年,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商饮服务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今非昔比。邮电事业齐头并进。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阔步前进。财政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其他方面也在近30年里得到长足发展。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王忠国:
  思想解放是铁岭发展的第一道工序。 60年铁岭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解放思想是改革发展的火车头。通过思想解放,使铁岭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铁岭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转变。透过思想解放,使铁岭人明确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推进沈铁工业走廊和凡河新城区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和谐铁岭,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双20”的奋斗目标,铁岭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铁岭要实现“四个跨越”,思想解放是前提。通过思想解放,突破观念 “瓶颈”,解开制约发展的“症结”,实现“四个跨越”。思想解放在于成为全市上下的主旋律,形成热潮、激发斗志、自强争先、戮力同心,共克时艰。通过解放思想,明确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牢固树立跨越争先的发展意识,要有一种“低不起”的目标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起”的危机感、“输不起”的使命感,自加压力、超常发展。
  开原市委理论学习室主任高一鹏:
  2001年,新一届开原市委,选准招商引资、工业强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经济、狠抓财源建设“五个突破口”,科学地确定工作重点和阶段性发展目标。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02亿元,财政总支出达到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825元,分别比建市前的1989年增长了21倍、212倍、18倍、40倍和14倍,比2000年增长了9倍、36倍、7倍、10倍和2.4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跃升到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流行列。打造了装备制造、机械加工产业园,食品工业产业园,五金、建材、塑料模具产业园,具备了承接各类企业落户和国内外整体产业转移的能力。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其中超5亿元的大项目31个,80%以上的项目实现达产达效。商贸物流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仅用两年时间,五金城、建材城、汽配城三大专业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轻工市场、新都商贸、家居用品会展中心商贸繁荣,小商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市场正在开工建设,十大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员郑波辉:
  铁岭近些年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与以下4点经验是分不开的。
  一是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和创新观念。连续开展了六次思想解放活动。这几次思想解放活动对于明确发展思路、鼓舞全市人民的发展斗志极为重要。二是坚持机智果敢地谋划发展战略。我市现行的以 “三业 (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同兴”为内容、以 “双轮驱动”为主题、以 “新铁岭大铁岭”为目标的科学发展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在抢抓发展机遇和破解本市发展难题的基础上作出的英明决策。三是坚持不断地创优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要取得切实的发展成效,必须优化发展环境。既要抓好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等 “软环境”建设,又要搞好硬环境建设,为经济发展构筑平台。四是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状况。近年来,铁岭不断加强就业、安居、社保、医疗等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力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普通群众的民生需求。
  昌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檀宏利: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这片古老、广袤的黑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8年,昌图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5.6亿元,是1958年771万元的751.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亿元,是1952年的2542万元的11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7亿元,是1953年2523千元的125.64倍;开工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面积48万平方米,是1958年11120平方米的43.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00元,是1949年人均工资144元的61.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70元,是1950年30.55元的185.6倍。仅2009年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已经实现108.6亿元,是1949年163万元的66.63倍。
  1949年,昌图县仅有2所初中,现在有42所初中,是1949年的21倍;全日制高中4所,县第一高中2004年正式通过了省示范性高中验收,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名校”;现有职业中专一所,昌图县被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县。
  市委讲师团办公室主任许进:
  建国60年,铁岭社会建设经历了从不全面、不健全向比较全面和健全,从低水平、低层次向较高水平和层次的发展过程。
  以教育公平为重心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1996年,我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全部完成,提前4年实现“普九”计划。 2008年,我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中学巩固率、及格率分别达到了98.3%、94.8%。在保证城乡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又通过政府补助、社会资助等方式初步解决了他们享受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重视民生根本,就业再就业工作强力推进。我市60年的就业工作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指令性就业安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引导、经济拉动、政策促进、资金扶持就业和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过程。 2003年以来,通过出台多项再就业政策,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和就业援助活动,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西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福路:
  西丰县自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国民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2:35:33,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农业总产值实现14.1亿元,是1979年的18.25倍;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8家,总产值实现65亿元,增加值13.2亿元,实缴税金7570万元;全县商业网点达5772家,是1985年的3.0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亿元,是1985年的22倍。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特色经济作用凸显。西丰县特色资源丰富,发展特色经济成为发展西丰县域经济的主导。到2008年,全县特色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占全部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辽西铁路从2008年开始建设,今年年底将竣工通车;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2011年将完工。到2008年末,城市黑色油路长度32公里,道路面积49万平方米,城区街路由12米宽普遍拓展到30米以上。居住条件巨大改善。
  市委讲师团宣讲科长李红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提高了发展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地方党委领导方式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政机构设置逐步规范,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不断完善。发展和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科学发展。注重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组织和机制,完善决策制度。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重点,不断健全了民主制度,确保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健全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了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协商,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基层民主得到巩固发展,并不断扩大。基层民主逐步实现了制度化、法制化,建立了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推行并不断完善了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区基层党组织通过民主选举和公开招聘进行了换届选举,保障了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调兵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献儒:
  建市27年来,调兵山市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农村“堡子”发展成为辽北明珠城市。
  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GDP实现73.8亿元,是2003年2.7倍,年均递增21.6%,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44个县(市)中排名7位。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近5年来,全市共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58个,总投资169.8亿元。建成了博大生物、留德润滑油、凯斯特电缆和鑫丰矿电等一批大项目。三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近5年来,坚持实施“开放立市”、“工业强市”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城北工业园园区、城南开发区和煤化工园区,形成“三区一带”产业新格局,构筑了招商引资、工业强市的载体和平台,增强了后发优势。2008年,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实现13.3亿元,是2003年的5.1倍,年均递增38.3%。地方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不断优化环境,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在全省县(市)中率先进入了“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商贸物流业迅猛发展。近5年来,调兵山市先后投资4.2亿元,建设和改造了金都商业广场等商业区,商业网点、市场建筑面积达14.6万平方米。
  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顾国荣:
  1978年,铁岭农村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延长了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免除了农业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经济体制改革,由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984年铁岭撤地设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时期,使城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实施了“三抓三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铁岭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到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变。
  2004年以来,铁岭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建设新铁岭大铁岭,建设凡河新城区,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保稳定、保增长、保发展,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双20”的增长目标。
  银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韩冰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0年1月铁岭市“县级”正式成立,1984年原铁岭市改为银州区。银州区委、区政府转变思想,以建设繁荣、整洁、优美、文明、方便的新型城市为目标,使银州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88年末,财政收入达到2724万元,比1987年增长9%。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是银州区抢抓机遇,打好基础,加快发展的时期。到2001年末,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52万元,比1997年末增长54%。从2002年至今,是银州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是最多的时期。到200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亿元。到2008年末,银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区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招商局副局长张逸:
  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招商引资发展战略。 11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全党全民招商,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全省排名位次前移,创造了铁岭发展史上的奇迹。
  主要经济指标逐年攀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实现了全省的位次由第十二位提升到第十一位。尤其是近4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到位资金稳步增长,大项目集聚效应凸显。1998年到位资金29.8亿元,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每年都呈增长趋势。在项目规模上,亿元项目由1998年的零个到2008年的139个。百亿元项目的引进实现了零的突破,引进了香港华南城集团投资150亿元的东北物流城项目。招商领域不断拓宽,产业层次得以提升。1998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是34.5:32.2:33.3,到2008年,已经调整到21.6:51.4:27.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9.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摘掉戴了57年的农业地区的帽子,步入了工业城市的行列。
  清河区委常委、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宣传部长李铁刚:
  1985年清河区工农业总产值仅2614万元,2008年实现了56.9亿元,是建区初期1985年的217.7倍;2008年清河区GDP达到了30.3亿元,人均GDP实现3400美元,已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形成了绿色食品和机械冶金两大特色主导产业。旅游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清河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006年10月,尚阳湖风景区被正式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了12.6亿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今日的清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成为城市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小区。社会民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了清河高级中学,组建了清河初级中学,建设了乡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异地重建了区第一、第二小学。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改造了乡镇卫生院。城乡低保工作实现了应保尽保。
  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景武:
  建国60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巨变。
  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60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城乡发展实现由分割到统筹、不协调到相对协调的巨大调整。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消费品市场实现从小到大,从总量快速扩张到结构明显升级。同时,我市经济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竞争有序、互为补充的经济结构。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全市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
  铁岭经济开发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范晓露:
  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在原有职级不变、原有职能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将下属42个委(办)局整合成11个部,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各部门之间,区属部门和市直部门的有效衔接,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更加顺利。同时建立起的还有经理人招商、派驻招商、全员招商等新的招商引资方式,实现了重点工作的转移。
  打造了全省首个绿色生态示范园区。 2006年,开发区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首个将“生态发展”理念引入到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融资近2亿元,建设完成了全省首个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官台工业园区。
  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产业集聚。 2006年,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在原有企业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前景,在50多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上规划出橡塑、机电、石油与装备制造“三大基地”和橡塑、机电、石油与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兴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明确的产业定位,加速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同时,建设了中国最大专用车生产基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