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价格成本推动力量明显减弱

2008-9-8 12:2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专家团资深专家 陈克新
    一、中国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
    近些年来,中国进入了物价上涨周期。分析表明,此轮中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力来源于成本提高,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正是由于矿石、原油、煤炭、橡胶、谷物、大豆等初级产品价格的率先上涨,增加了金属、成品油、焦炭、轮胎、饲料等投资品的生产成本,推动其价格上涨;又是由于金属、成品油、焦炭、轮胎、饲料等投资品价格上涨,增加了私家车 (主要是小轿车)、住宅、家用电器、食品等消费品生产成本,推动其价格上涨。换言之,正是由于生产资料 (初级产品和投资品)价格率先上涨,引发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推动了消费品价格提高,出现了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深幅回调,将明显减弱中国物价的成本支撑和推动力量
    一些迹象表明,支撑和推动中国物价上涨的成本力量正在减弱,这主要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正在,或者即将出现大幅度向下调整。据有关资料,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有色金属、橡胶、粮食、大豆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跌落。8月中旬,具有代表性的日经国际商品 (14种主要商品)指数从7月初的高点下降了17.6%。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价格比今年2月份最高值下跌41%;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价格比7月份最高值回落了23%;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远期合约价格比今年最高价跌幅超过2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豆油价格较月初跌幅超过10%。其他主要商品,如铁矿石、钢材、铜、铝等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分析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跌落,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因素压制:一是全球范围经济减速,初级产品需求增长明显放缓;二是美元贬值见底,并且出现反弹;三是投机资金大规模撤离商品市场。
    由于上述利空因素的存在和继续发酵,比如美国次贷危机负面影响开始向实体经济基本面蔓延,美国、日本、欧元区和中、印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增长全面减速,甚至全球经济都有可能陷入衰退等,所有这些,势必导致世界范围内初级产品需求增长的放缓。据测算,今年1~7月份,累计全国石油、煤炭、钢材、铜、橡胶等10种重要生产资料进口总量为7779万吨,同比下降8.4%。作为世界举足轻重的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重要生产资料产品进口量的下降,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全球初级产品消费增长力度确实在减弱。
    再以推动中国物价上涨的最重要成本力量——石油价格为例,根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测算,今年全球石油消费增加量为每日80万桶,比去年210万桶的预测量调减6成以上。其中,经合组织日需求量下降60万桶以上,增速明显回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今年上半年美国的石油日需求量同比降低80万桶,这是26年来的最大降幅。还有观点认为,明年美国将成为汽油净出口国。因此,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初级产品价格跌落还将持续一段时期,有可能延续到明年,难以在短时期内结束。有观点认为,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有可能跌破每桶100美元的价位。
    由于初级产品构成了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又由于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较大,多数进口依存度超过30%(粮食除外)。因此,随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中国物价上涨的输入性成本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也将大为减弱。比如,随着近期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逼近每桶110美元关口,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压力大为减轻,有些品种还出现了价格下调要求;由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豆油价格大幅下降,国内主要地区散装一级豆油集中报价跌幅也超过10%;随着国内钢材价格的回落,家用电器的涨价要求也会相应减弱等等。
    三、产能过剩,将放大成本下降对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冲击力度
上游购进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生产成本的减少,将为下游商品价格走低提供空间。而在产能过剩,甚至是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将放大成本下降效应,使其销售价格的跌落更为猛烈。
    其实,中国许多商品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已存在,有些还很严重,只不过被近些年来强劲的出口增长势头所掩盖。今年以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出口情况不太理想。据统计,今年1~7月份,累计全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6%,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同期10%左右的出口价格上涨因素,则出口实际增长率回落得更多。比如,今年前7个月全国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14%,但出口值却增长了24%,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出口外部环境的进一步紧缩,出口增速的继续回落,国内一些加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浮出水面,市场销售竞争更为激烈,由此产生的价格压力也更沉重。业内人士预计,在不发生大的意外情况下,比如破坏性地缘政治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等,今后一段时期内,尤其是进入明年以后,中国整体物价水平,无论是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还是消费品价格(CPI),都有可能出现同比下降,至少是其价格涨幅的明显回落。有些商品因为需求萎缩和生产成本减少的双重挤压,有可能陷入价格 “寒冬”。对此,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有观点认为,即使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大大提高的生产成本支撑,商品价格跌落空间有限。这个观点确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价格的生产成本都是可以变动的。比如,经济增长减缓后小汽车、住宅需求减少,导致钢材产量增速回落、价格下降;钢材产量增速回落、价格下降又导致其冶炼炉料即铁矿石、焦炭、废钢的需求增速回落和价格下降,导致钢材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并为钢铁价格的进一步跌落开辟新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 “利空循环”,轮番跌落,如同前段时期曾经出现的 “利多循环”,轮番上涨一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