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有后奥运滑坡吗

2008-9-6 12:1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奥运会使北京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也为中国赢得更多关注,有助于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社区。这些遗产不会是短期的,将会使北京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在其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长期从中受益。 
  锡 士(北京) 
  历届奥运会的举办都曾给主办国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有一些国家在承办奥运会之后,经济会逐渐转入萧条,这种情况被称为“奥运后滑坡现象”。 
  尽管北京奥运会还没有结束,但已有人对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短暂下滑而担忧。那么中国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总的方面看,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中国经济7%-8%或更高一些的增长率大约可以到21世纪第一个“25年”结束,也就是再维持15-20年。中国投资将继续处于兴旺状态,这将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奥运后滑坡现象”。 
   
  国外的后奥运经济滑坡 
  澳大利亚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获得了63亿美元的收益,但经济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奥运后增长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到2003年投资增长率回升到10%,这才恢复至赛前的水平。 
  而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由于相关建设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了额外支出,同时,安全保卫费用大幅增加。根据欧盟的统计,雅典奥运会的支出超出预算约18亿欧元,占希腊GDP的3.2%。巨额超支影响了希腊在奥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因此下降至了9年来的低点。 
  在专家们研究的十几届奥运会中,有8届主办国奥运筹备期的GDP增幅超过筹备前GDP0.3%到2.5%。有9届举办后8年GDP的增幅低于筹备期0.4%―2.5%。 
  一般来说,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国际上通常定为10年到12年。 
  统计数据显示,从北京之前7个奥运会主办国的历史案例来看,奥运会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的负面效应往往使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由盛转衰的拐点。例如,从1964年以来先后举办奥运会的7个国家在奥运会举办当年GDP增速平均提高0.85个百分点,奥运会次年GDP增速平均降低2.4个百分点,一起一伏相差3.25个百分点。奥运前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投资在短期内的膨胀,加上庞大的人流、物流使得城市的消费也出现了非理性繁荣。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呈现出快速向上的发展轨迹。 
  而各举办国在奥运会后大多会经历了一个经济回落的过程。一般从奥运会举办前一年至结束后的第二年,奥运会主办国的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工业生产增长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所以就有了所谓的“后奥运经济滑坡”说法。 
   
  中国经济奥运后不会滑坡 
  中国经济在奥运会之后不会出现滑坡。 
  一是中国经济总量比那些出现后奥运萧条的国家大得多。中国2007年经济规模3万亿美元,是希腊的16倍,是澳洲的8倍。二是中国未来几年还将进行一些大型基础投资。在奥运会后,上海要办2010年的世博会,2012年广州还要办亚运会,仍需要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另外,还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等。三是目前中国产业很多都是低附加值的,所以产业升级机会很多。在未来5年甚至20年,中国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应可保持在15%―20%。四是在未来5-10年,内地消费增长的速度还会维持在10%甚至更高的水平之上。而奥运会后中国将进一步和世界融合,这都将吸引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从而支持中国经济在奥运会后继续快速发展。 
  尽管人们普遍认同奥运会带动经济活动兴衰这一观点,但这并不是必然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尤其如此。相反,主办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才是决定经济波动的关键。 
  如果中国宏观经济在2008年得以保持稳定,相信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经济能够保持9%-10%的增长率。此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可能会逐渐转向国内需求。 
  事实上,在在奥运这个异彩纷呈的赛事背后,更加吸引人的是由13亿中国人构成的日益增长的巨大消费市场。而且由于北京占全国GDP的比重不到4%,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综合历届奥运会举办国的经验来看,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奥运会举办前过量投资和奥运结束后投资下滑带来的经济风险;二是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利用不足带来的投资风险;三是奥运会举办前后房地产业发展过热可能产生的泡沫风险;四是城市的分散开发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风险。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一是尽管奥运会带动了许多的投资,但投资主要发生在北京地区,而北京市在过去7年当中的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投资总额的比重一般都不超过3%。2006年是北京奥运场馆投资的高峰年,而这一年的北京在建项目的施工面积占全国在建项目施工面积的比重是3.1%。所以,即使北京出现了投资的波动,奥运建设结束以后北京的投资有所减少,对全国来讲影响仍然是很小的。 
  同时,很多人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场馆能否被有效使用心存疑虑,或许可以这么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对体育的需求空前旺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阶段,正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时期,后奥运阶段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牢牢把握当前这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那么中国如何解决奥运场馆为城市长远服务的问题?由于北京奥运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多在高校中,大量健身设施在社区建成,为群众性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于房地产业,的确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出现了调整,但很明显是正常的调整,与奥运会基本无关。 
  正如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所言:我非常看好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东道国的影响是长久的。奥运会使北京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也为中国赢得更多关注,有助于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社区。这些遗产不会是短期的,将会使北京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在其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长期从中受益。奥运会让全体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中国也会随着奥运会的举办更加对外开放,而这一切都将给会后的中国带来诸多积极的影响,涉及旅游、教育、体育和文化等。 
  比如,后奥运对旅游的拉动将至少持续5-10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 
   
  奥运助北京经济转型 
  就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下调了奥运会对北京经济拉动作用的预期,这一数字从2001年预计的拉动北京市GDP增长2%,下调到0.8%。 
  而在筹办奥运会七年时间里,北京市修建了“鸟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发展了城市轨道交通,改善了城市环境等,北京市政府“奥运预算”投入将近3000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一半左右。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认为,奥运会是否赢利首先要分清赢利的主体是谁。有些奥运会主办城市虽然举办奥运会本身并没有赢利,但主办城市及其市民却得到了实惠。 
  在陈剑看来,北京市城市景观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有了极大提升。北京市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北京建设步伐往前推进了五年,人均GDP由2001年的3000美元发展到现在的7400多美元。 
  还有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市场开发收入高于预期,北京奥运会收入有望超过往届,成为一届“赚钱的奥运会”。1976年蒙特利尔共有628家赞助商和124家供应商,划分成官方赞助商、官方支持者、官方宣传者,整个赞助计划为组委会一共产生了3500万美元的收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数量仅为32年前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十分之一,产生的赞助总额却是当年的数十倍,估计加上门票和其它收入,总数为25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奥运会成功推动了北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面对各种发展瓶颈和难题,中国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而目前许多地方还在艰难探索,寻找发展与消耗的平衡时,奥运帮助北京率先破题,通过结构调整战略,走出了以服务经济为特征的“北京道路”。 
  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北京一度处于资源与产值的困惑中,在利用大工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获取低成本方面处于比较劣势。与此同时,在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国家首都的功能要求以及筹备奥运会的国际责任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服务经济的发展主线日益明朗。2001年北京服务业比重61%,目前已经达到71%。 
  2006年制定的北京地区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多年来一直位列第一的现代制造业让位于现代服务业,北京提出努力将服务业比重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 
  这表明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北京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就只能是产品和服务差别化,而差别化来源则在于创新。这就是说,为了在市场化全球化条件下获取竞争优势,进一步转向创新驱动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届奥运会给北京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遗产,增强了北京开展国内外旅游、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服务输出的能力,奥运给北京留下丰厚的服务能力,奥运的服务输出乘数效应更为突出。 
  总之,奥运会拉动了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帮助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预计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将从现在的60%上升到2008年的8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北京市累计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180万个。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