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钢:三十年的变身故事

2008-9-5 10:0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王丽 李向彤 陈凤阳 杜建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来了改革的春风。作为天津冶金行业的骨干企业——天津钢铁有限公司虽然规模有限,但是国企改革的号角已在这里悄悄吹响。
    这一年,从技校毕业三年的年轻小伙张东生正在天津第一炼钢厂做铸炉工,年轻气盛的他并没有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不安分”的味道,更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亲眼见证改革开放这30年企业的巨大变化。
变化一:
激励机制,我们开始有奖金了
    张东生现在已是天津钢铁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公司党委书记,53岁的他说起当年在铸炉车间干活的情景仍然声情并茂。微微发胖的身材说明他已很久不在一线工作,但言谈间流露着对铸炉车间的深厚感情。1975年在天钢技校毕业后,张东生在铸炉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直到1991年才调离。说起1978年企业的变化,张东生回忆: “那时候年轻,就知道干活。但是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涨工资了。”
    1978年之前,企业一线工人都是按照级别发工资的,很少听见 “奖金”一说。刚进厂的普通工是一级工,工资38元。像张东生这样的技校毕业生在当时算高学历工人,第二年涨到44.65元,之后再涨工资就困难了。据他回忆: “当年很多年纪大的工人,几年甚至十来年都没涨过工资。即使涨也是论资排辈,激励机制不像现在完善。”
    改革开放之后,厂里出了新规定,在每个班组,有2%~3%的上调比例,也就是表现突出的工人可以涨一级工资,这应该算最早的奖励机制了。 “当时我是车间工段长,也是首批这么 ‘涨工资’的人。”张东生说,也是从那时开始,大家开始有了 “奖金”的概念,有时候一个月有2元、4元甚至更多的奖金。一段时间内,厂里的高级技术工人——炉长,工资比厂长都高。
    近几年,天钢的职工每年工资增幅都在15%左右,2007年人均3万多元,今年还将有相应的提高。
变化二:
技术革新,现在“用鼠标炼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钢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79年钢产量达到92.69万吨,实现利润9565万元,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在国企改革初期,市场化运营还不十分成熟,技术革新成为职工们研究的重点。张东生说: “原来炼炉炼钢没有吹氧技术,6、7个小时出一炉钢;后来向炉内吹氧,一炉钢4个小时就出炉,大大提高了产量。以前一年产21、22万吨,后来年产43万吨了。工艺上进步了,但由于钢水喷溅,炉顶寿命大大降低,原来能炼600炉钢的顶子,200炉钢后就得修了。我们又给炉顶加厚,提高炉顶高度,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东生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应用吹氧技术后,有一次炉顶坏了,身为工段长的他冒着灼热的高温爬到炼炉顶上给炉顶加盖。下来时头发、眉毛都燎了,身上帆布工作服也像块烧红的钢板贴在身上。提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他还心有余悸。
    1983年进厂的周连春,当年仅17岁。在炼钢车间,他由一名普通的炉前工成长为天钢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转炉乙班三组的技术炉长。 “刚进厂时,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就是感觉工作起来又热又累。炼钢车间的工作天天跟烧红的钢坯、钢水打交道,身上出的汗就别提了。工作服没时间洗,转天都能 ‘立起来’。” “真的能立起来吗?这就是个比喻吧!”面对记者的质疑,他拼命点了点头,说: “没问题,绝对不会倒。”
    周连春当普通工时,一个班有13个人;现在,一个班就8个人,而且长达1公里的炼钢车间,几乎看不见一个人。 “现在都是高科技操作了,一个按钮下去,顶原来干好几天的。大家都机器操作,接触热源的机会也不像原来那么多了。”周连春感慨地说, “以前我们炼的钢只有3种,技术含量低,而现在有180个品种。很多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客户需求什么就炼什么。”他刚来天钢时,认为炼钢工人都是五大三粗的,得有把子力气。可看现在的工人,有时连屋子都不出,根本不用多大力气,全都是技术化运作。在天钢,这叫做“用鼠标炼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