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追求的不应是规模而是利润

2008-9-5 9:4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已经有十年之久,虽然步履蹒跚,但是总算有所收获。半年来连续出现四五起钢企重组,6月30日河北钢铁集团的正式挂牌成立;早在年初莱钢和济钢就合并组成山东钢铁集团在济南揭牌;而面对新的一轮整合,早已省内重组的鞍钢本钢在被争议了几年的“整而不合”之后也有了进展,确实让人兴奋,标志着钢铁业新一轮重组步伐在逐渐加快。
    但是由于突然加快了步伐,这些新成立的钢铁企业拒绝了四面出击的央企。在地方主导下,省内的重组得以实现,但是,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这些所谓的大型钢铁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实惠,还是在二次重组之后,那些在第一次整合过程中受阻的央企卷土重来,将会是这此钢铁企业整合重组的关键。提高是钢铁业重组的目的,因为钢铁业是基础和支柱行业,必须做大做强、提高集中度才能生存。按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规划和预计,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从钢企性质看,钢企都是地方的支柱型企业,也是利税大户,如果兼并重组,势必会涉及到地方的复杂利益。钢企也都分属于地方省市,利税也是交到地方,如果与央企重组,这部分利益就没有了。
    而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绝大多数属于资产无偿划拨,部分税收要转移到母公司所在地,即使对当地政府给予补偿,仍然低于重组之前当地政府原有的收益水平。尤其是每个钢企都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而重组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补偿一般只考虑现状,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考虑将来的情况。税收政策上缺少一定的支撑,是目前阻碍国内钢企跨地区重组步伐的重要因素。如果国家要加快重组步伐,打破省市跨地区界限,国家能够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政策上有所优惠,财政上有所支持,并且对企业的联合重组制定一系列标准。另外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也是制约钢企重组的一个因素。国家实行统一所有,分级管理,各地都有钢企,假如在钢铁企业的整合过程中,利益和产权归属处理不清楚,那么不能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反而会后患无穷。所以央企有自己的布局,地方国资也同样。然而,中国要打造巨头企业,必然要在一系列的利益博弈中找到平衡点。
    7月初才结束的铁矿石谈判,成了中国人心中的痛。60%、70%到90%的增幅,大大增加了钢企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虽然推出了宝钢,但话语权却少得可怜,作为钢产量第一的国家来说没有话语权是可悲的。面临国际上钢铁重组的热潮,中国的钢铁行业必须经过重组并购形成规模经济。不管是省内重组,还是跨地区兼并,至少中央政府的明确意向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意识成长,以及来自市场的压力,都在推动国内钢铁企业的整合。
    2006年后,是世界上钢铁企业重组的高潮,比如米塔尔钢铁公司收购案,造就世界第一家产量超过亿吨的钢企等。这些国际上钢铁业重组、扩大规模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对中国的钢铁产业产生影响。地方政府也慢慢意识到要整合这些产业,于是河北、山东、广东、辽宁等省出台了加快省内钢铁业整合的规定。
    但是,有些整合仅仅局限在一种战略型、松散型的模式下,比如鞍钢本钢,五年来一直是各自为政,整而不合。本来属于权宜之计,却一度成为其他省份重组所借鉴的模式,尤其是地方。真正的重组要考虑整合后怎么做资源调配和产业布局,这才是关键。整合后没规模效应,就没实际性的意义。
    米塔尔在实施全球化钢铁并购战略时曾坦言: “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而是利润。”或许,中国的钢企可以以米塔尔为对标企业。米塔尔的特点是持续并购,中国的并购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年,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真正把并购进行到底,不断调整战略和思路,才能打造钢铁帝国。钢铁业要求规模大,因此并购并非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就形成。要突破一个个瓶颈。
    虽然省内重组对央企重组造成了阻力,打乱了一些央企的布局,但从长远看对国家的产业布局是有利的。地方重组多是短期利益的考虑,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钢企的效益都不是完全最优的程度,如果钢铁业整体发展,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都是一种推动。所以在省内重组之后这些企业又将会为国企整合或者称作 “二次重组”打下基础,以此建设中国的钢铁企业巨头。“二次重组”或许是一条出路。这也意味着目前在这场地方与央企利益博弈中一度受阻的央企将成为最后赢家。但是现实情况是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必然、漫长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