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港口如何分享直航大“蛋糕”

2008-9-3 16:0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沈凤 徐剑华
随着两岸包机直航的正式启动,两岸航空直航有望逐渐步入正常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海运直航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两岸港口摩拳擦掌
    事实上,海运业的两岸试点直航发展至今已经是第11个年头,却仍然无法突破 “通船不通货”抑或 “通货不通船”的状态。这造成了绕行第三地,运输成本增加;试点口岸数量有限,受惠企业及受惠地区范围狭窄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两岸贸易货无法直达,既影响了航运企业的运力配置,又严重阻碍了两岸经贸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两地港口、航企还是贸易企业,无不热切期望两岸海运直航的到来。海运直航已明确成为下一步两岸会谈的主要议题。
    尽管目前两岸海运直航最终时间尚未明确,却早已引得两岸各个港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新一轮港口大战即将重新开局。有消息称,目前台湾规划开放高雄、基隆、台北、台中、花莲、安平、布袋等为直航港口,除现已对台开放的厦门与福州港口外,也将积极向大陆争取开放广州、天津、上海、青岛与大连等5大港为直航港口。而大陆方面,由于港口众多,竞争更是激烈。不仅上述5家港口,石湖港、太仓港也积极参加首批直航口岸的申请。
大陆港口有喜有忧
    两岸直航带给两地港口的不都是美丽的未来,对某些港口来说甚至暗含危机。尤其对于 “近水楼台先得月”,已在 “直航试点”中初尝甜头的福建诸港,政策优势逐渐褪去。失去了 “试点”的保护衣,仅靠打出 “亲情牌”的厦门港和福州港难以继续保持吞吐量的高速增长。由于劳动力价格和地价的上涨,政策优惠力度大减,沿海地区的投资优势已经不再,台商投资的目标必定迁往内陆。届时大陆同时开放多个口岸,货主有多种选择,厦门港和福州港将发现许多新的 “选手”已经同自己站在同一 “起跑线”上。而就港口规模、效率、硬件设施、航线密度、后方集疏运设施、通关环境、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厦门港和福州港暂时还无法与上海港、大连港和青岛港相比。
    相对而言,上海港、青岛港和大连港的境遇就要好很多。除了东南亚一些货物会选择到高雄港中转,国际中转量可能会因此减少,两岸直航带给这三个港口更多得都是正面影响,尤其是上海港。随着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洋山深水港的开埠造势,背靠昆山、嘉兴两大台商聚集地的区位优势,必定能为上海港吸引来更多货源。
    还有一个港口值得注意,这便是以纵身三级跳的形式令众人瞩目的太仓港。吞吐量从2000年的3.59万TEU跃升到2007年的103万TEU,年均增长率高达61.5%。苏州港集结旗下张家港、太仓港、常熟港,2007年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中惟一的内河港以及世界百万标箱港口 “俱乐部”中惟一的内河港。苏州港摆出 “航母”的架势,挥戈长三角。作为昆山台资密集区的最近出海口,又得到江苏举全省之力的申报,太仓倘若成功入围首批直航口岸,则长三角港口群的竞争版图必将重画。如果和上海港同台竞技,那情况将更为复杂,不知是否会上演一场“四两拨千斤”的好戏。
高雄港欲重铸辉煌
    高雄港自2000年失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的宝座,便一蹶不振,一路下滑。2002年被上海港超越,2003掉至第6位,2007年又接连被迪拜和鹿特丹超越,落至第8。今年则更有可能跌出前10位。在这个危急关头,两岸直航便成为高雄港的救亡图存的法宝。可以说,直航实现之时,便是高雄港翻身之日。
    地处远东到东南亚航线的中点和远东到欧洲航运的要冲,高雄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直期望打造亚太海运转运中心。但由于近年来台湾产业发展的一度停滞和传统产业的大量 “出走”,加之大陆东部沿海各大港口的相继崛起,高雄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急剧萎缩,转运中心愿景日益渺茫。高雄港集装箱吞吐量在世界港口中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4位 (742万TEU)跌落到2007年的第8位 (1026万TEU),年均增长率仅4.7%,发展状况似乎与台湾政府力求将高雄港打造成“亚太航运中心”的初衷背道而驰。
    两岸直航实现后, “中转”仍是高雄港的主打业务。其主要吸引东南亚一些偏港的货源和太仓港运出原本经上海港中转的集装箱。特别是在远东、欧洲地中海航线上,对于吸引大陆港口转运货箱,其竞争力远远超过釜山港和光阳港。高雄港可以从大陆沿海港口获得许多机会。为此,高雄港需要打破岸线饱和的瓶颈。考虑到未来两岸海运直航可能带来的货运量增长,高雄港准备在原有118个泊位的基础上新建4个集装箱泊位,其中2010年将建成2个水深17米的泊位,2013年再添2个,届时能通行1万TEU的大型船舶。尽管在今后五年内可以新增处理能力240万~300万TEU,但是无论同大陆港口发展规划的大手笔相比,还是同两岸直航可能触发的转运量陡涨的预期相比,高雄港的发展规划显得捉襟见肘。也许会有新的巨幅蓝图问世,目前还不得而知。
    其次,全球配送中心才是高雄港的发展方向。中转是高雄港的重要业务,却不是其对发展目标的最终定位。高雄港现已经营了20个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的建设有助于高雄港转型成为亚洲重要的发货及物流基地。综观世界港口的发展趋势,单单依靠进出口和转运已不能有效提高集装箱的吞吐量,只有继续向上下游延伸,发展综合物流,吸引更多的货源到港内进行简单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价值再出口,才能达到增加货箱量的目的,也为增加收入提供新的渠道。两岸直航实现后,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海上货运已无障碍,台湾当局可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在大陆进行生产的台资企业将产品回运至高雄组装,诸如电脑组装件、精密仪器等。
    尽管一样要面对与大陆各港口的竞争,但是对高雄港来说,严冬已经过去,暖春即将到来。重铸昔日辉煌,时不我待。
    (作者徐剑华系上海海事大学城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所所长、上海海事大学水运经济科学研究所教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