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出口仍具优势

2008-9-27 10:5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虽然中国内地的消费物价指数逐渐放缓,但持续上涨的生产成本没有回落的迹象。香港贸发局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经营的香港厂商,原已微薄的边际利润更加受压,百上加斤。   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中国内地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势有所放缓,从2008年4月份的8.5%下降至6月份的7.1%,但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并无回落迹象。2008年6月,内地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13.5%,升幅较5月的11.9%及年初的8.9%为高。
  汽柴油价格及电价分别于今年6月和7月上调,令生产价格的上升压力有所增加。香港贸发局的报告指出,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也许不是内地独有现象,但营商环境转变带来的其他多项主要挑战,却对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生产成本构成压力,而区内香港厂商原已微薄的边际利润更加受压,百上加斤。
  人民币加快升值压坏港商
  对在中国内地经营的香港厂商来说,人民币升值是主要挑战之一。
  自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令港商加深忧虑。例如,2007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同比升幅为6.1%,到2008年6月却加快至10.6%。目前,大多数香港厂商仍接受以美元支付其出口,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意味着采用人民币结算的部分生产成本已告上涨,并侵食其出口利润。香港贸发局早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内地生产的港商,其本地含量(即以人民币结算的生产成本部分)在20%~45%之间,平均为30%。据最近一项学术研究指出,中国内地出口产品的本地附加值比重平均约为50%,至于玩具和运动用品等劳力密集产品,其本地附加值比重更高达51%~65%。随着中国内地的生产链向上游扩展,并增加在本土采购,本地含量比重上升是意料中事。假设目前本地含量平均介乎30%~50%,则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0%,即在其他上涨因素之外,生产成本亦较去年增加3%~5%。
  劳工成本升势未遏
  近年,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供应紧张。尽管工资持续急升,加上营商环境转坏,迫使部分生产商结业,导致劳工需求减少,但总体劳动市场仍然出现劳工荒,尤以熟练劳工为然。以深圳为例,当地电子企业众多,对熟练劳工的需求往往较大。自深圳市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后,2008年第二季劳工不足问题较首季有所纾缓,但估计仍缺乏约43万名工人。
  地方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充分展示了劳工成本上涨的走势。2004~2006年间,广东各市的最低工资增幅为12.1%~21.5%。广东省各地的最低工资于2008年再次调高,进一步上升10.3%~17.6%,平均增长为12.9%。
  在大多数情况下,厂商必须提供较最低标准为高的工资,才可以吸引新员工和留住旧员工。同时,企业亦要雇用不同工种和不同职级的员工。据官方公布,广东省职工(包括所有工种的不同职级)平均工资在2007年上升12.4%。以广州为例,2008年初平均工资较上年增长15.3%,反映工资升势加快。
  新劳动法令用工成本升23.5%
  据香港贸发局于2008年4月对香港厂商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内地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令其直接劳工成本平均上升了23.5%。直接劳工成本上涨主要与新《劳动合同法》的两项规定有关。其中一项规定是,雇主须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另一项规定是当雇员的合同不再续订,雇主须按雇员的服务年期向雇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每名已订立合同的员工必须参加社会保障计划。目前,社会保险包括5个险种,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以港商集中的东莞为例,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总费用,约相等于所付员工工资的18%;在养老保险缴费较高的城市,这个比例也许更高。全面实施社会保障计划,会直接推使企业的总劳工成本显著增加。
  虽然经济补偿金在劳动合同不再续订时才需支付,但部分尽责的雇主已预留储备,以应付有关需要。再者,员工更替难以避免,尤以玩具等受季节性波动影响的劳动力密集行业为然。根据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工作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雇员,可获得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不满6个月者则可获得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换言之,雇用大量季节性短期合约员工的厂商,需支付额外成本。
  此外,新《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如保存详细的人事档案及进行人力资源调配规划。逾七成受访香港公司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开支平均增加约20%。
  虽然中国内地高昂的食品价格看起来并未对出口(加工食品除外)造成直接影响,但不应忽略的是,在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经营的香港厂商,大多须为外省劳工提供膳宿。国内食品价格上涨,的确普遍影响出口商的经营成本;而高通胀亦令工人更加期望获得加薪。
  假设劳工成本占珠三角地区港商生产成本的15%~30%,而本地含量则占30%~50%,则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合同法》的影响,估计导致生产成本普遍较上年增升8%~15%,其中还未计入其他进料成本的增幅。
  能源价格骤升
  电费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相对较低,但电价不断上涨不容忽视。以东莞为例,由2006年8月开始,在高峰时段的大工业用电电价较2004年飙升27%。2008年6月19日,内地政府突然宣布将全国电费调高0.025元/千瓦时(增幅约5%),于7月1日生效。
  内地政府还宣布冻结煤价,有效期至2008年底为止。虽然此举或可防止煤电价格进一步上升,但冻结期届满后,电价可能重拾升轨。
  另外,由6月20日起,汽油和柴油的基本零售价分别上调16.7%及18.1%。对珠三角厂商来说,能源价格上升不单增加运输成本,亦对其自设的发电机造成更大负担,原因是区内电力短缺情况仍然普遍。
  金属价格飙升103%
  过去一年,各类金属价格均以不同的速度上升,而原材料平均价格亦呈现反复向上的趋势。据《经济学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8年7月,一般金属价格较3年前攀升103%,亦较2007年底上升18.4%。
  油价急升已对塑料等相关产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2008年7月中,布伦特油价较一年前升约80%;2008年7月的聚丙烯价格也较上年同期升约50%。
  每项生产工序均涉及多种多样的原材料。尽管一般金属价格上涨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对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影响。原材料价格波动亦为厂商带来不明朗因素,尤其是当波动发生在报价与正式签约之间。
  2007年,中国内地政府实施多项措施以收紧加工贸易,包括取消或降低数千项产品的出口退税以及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已对出口企业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属于禁止类的进口料件,需全数缴纳关税及增值税,因而导致成本上涨,最终亦推使下游产业的原材料成本上升。
  出口价格上涨压力加剧
  对生产某类产品的厂商来说,收紧环保及产品安全规定亦令成本上涨问题火上加油,并令工序流程更加复杂。例如,由于海外市场对玩具安全问题甚为关注,因而对产品标准测试实施额外规定,令玩具厂商的测试开支增加。
  由于珠三角地区港商的边际利润不断收缩,海外买家被迫分担成本上涨压力的趋势似乎日益明显,这从美国进口的中国内地产品价格上升可见一斑。据美国劳工部表示,2008年6月,美国进口的中国产品,平均价格上升4.8%,升幅较2007年12月的2.4%为高,但仍较其他主要供应地的产品价格升幅为低。
  成本上涨的压力,难免要海外买家分担。一些香港厂商表示,海外买家很多时都愿意接受货价调升。因此之故,美国进口的中国内地产品价格自2007年中以来持续上升。
  随着出口价格上升,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也许令出口商和进口商忧虑。但令人欣慰的是,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首5个月,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约为18.8%,与上年同期相若(并未计入矿物燃料进口,原因是近期油价飙升可能扭曲整体情况),反映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并未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构成重大打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