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加快“海上山东”建设

2008-9-25 16:5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等资源条件都位居沿海省市前列,建设“海上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部署“海上山东”建设,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十几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海上山东”建设的领导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强化,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38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率6个百分点。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2006年达到19:38:43。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海上山东”建设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全国首位。2006年,全省海洋渔业产量达到640万吨,总产值达到1260亿元;海水养殖产量达到373.5万吨,远洋渔业产量达到20万吨,水产品出口达到32.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40%。 

    海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海洋工业产值达到1020亿元,其中水产品加工产值502亿元,盐及盐化工产值197亿元、海洋油气产值68亿元,海洋船舶修造产值108亿元。原盐、纯碱、烧碱、溴素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滨海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沿海各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区管理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和档次明显提高,有7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初步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为主体的“黄金海岸”旅游线。2006年全省滨海旅游业收人达到718.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2006年,全省沿海港口达到24个,深水泊位136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7亿吨,海运客运量1417万人次。陆海交通网络建设进程加快,九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烟大跨海轮渡投人运营,德龙烟铁路正在建设。 

    “科技兴海”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一直是我国海洋教学和研究的中心。农业部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都设在山东省,是海洋研究的重要力量。山东省已经拥有涉海独立科技机构56家,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驻鲁海洋界两院院士16人,占全国的一半。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和“863”计划等海洋科技项目60多项。 

    海洋综合管理进一步强化。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省里通过了《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和《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海域开发秩序显著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全省共选划海洋自然保护区31处,建立了2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沿海各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40余座,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总体思路和主要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牢固树立海洋经济既是水体经济又是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观念,努力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相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海洋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相协调;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山东省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主要目标是实现“一个扩大,三个增强”: 

    海洋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海洋经济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 

    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海洋经济整体素质显著增强。到201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海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海洋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85%。 

    区域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局面基本形成,经济关联更加紧密。到2010年,全省海港吞吐能力达到6亿吨,成为全省乃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重要物资集散基地和产业承接与聚集基地。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观,和谐海洋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到2010年,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初步修复,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关系更为协调。 

    三大工作重点 

    做大做强临港经济。一是强化港口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冀,以半岛港口群为主体的现代化港口体系,确立其在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形成发展海洋经济和带动全省、服务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强力龙头。突出搞好青岛、日照、烟台三大主力港口建设,推动港口建设向国际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二是做大临港工业基地。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和以大港口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思路,依托半岛港口群和港口城市,以石油化工、钢铁、木浆造纸、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产业为重点,集中培植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努力建成全国最具实力的临港工业基地之一。三是做强临港物流业。以沿海港口为核心,加强港口、疏港交通体系和空中走廊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临港物流网络。集中建设青岛、日照、烟台三大临港物流中心,形成临港物流基地主体。 

    培植壮大海洋优势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二是加快发展海洋化工业。加强对油气和盐卤等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壮大船舶工业。依托半岛制造业基地,积极承接日韩等国船舶修造业转移。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四是突出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生物材料、保健食品、新型蛋白源等海洋生物制品和水产新品种。五是积极发展海洋运输业。建立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近远洋结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坚持“优化结构、鼓励更新、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进行海洋运力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海洋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坚持有序开发,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切实加强海洋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岛屿资源,在加强生态保护、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坚持陆岛统筹、经济与生态兼顾,实施保护性开发,编制无居民海岛开发和保护规划,继续对一批无居民岛实施封岛保护。岸线资源,要正确处理海岸带“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的关系,科学制定全省海岸带功能区划,切实加强海岸带管理。对全省重要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和养殖岸线制定控制性规划,划定岸线的陆域、水域和航道保护范围,加强监管,确保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有效防治海洋污染。建立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指标控制、许可制度与海洋开发项目“三同时”制度,实施重点陆源污染物直接排海单位污染物在线监测监控,加快建设沿海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工程,有效控制向海洋排放污染物。依法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建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实施环境保护动态管理。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建设一批海洋和湿地保护区。加强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与治理,努力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下步政策措施 

    实现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变首先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央驻鲁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结合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构建集海洋科技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成果交易、项目合作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海洋科技投人,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搞好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教育机构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国家或省重点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心渔港和国家一级渔港,加快省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病害防治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渔业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省级海洋防灾减灾中心,健全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完善沿海防潮工程和海上应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能力。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海洋”建设。 

    完善政策引导,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产业环保政策执行力度,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严禁建设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强化金融支持,对重点沿海城市在资金融通和金融机构设置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支持涉海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强化政府支持,充分运用税收、财政和政府采购等调控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支持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创新机制体制,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继续深化涉海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积极推进海域产权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对海域使用权的出租、人股、转让和抵押行为,提高海域利用效率。改革政府投资的渔港等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通过拍卖、租赁、入股等形式,盘活资产,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严格海域使用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消除区域壁垒,推进区域性“大通关”。充分发挥山东省“通海达边”地缘优势,加强区域海关合作,把口岸建成内陆省区向周边和境外发展的支点,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大通关”格局。 

    坚持依法治海,促进海洋有序开发利用。完善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涉海法规体系建设,促进海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和国家与省各类相关规划,推行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规范海域使用管理。整合海洋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海洋综合统一执法,提高海洋执法水平。 

    者认为,实现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变,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作为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步伐、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平台来抓。要以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为切入口,推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热潮。 

    要科学规划。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不仅仅是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涵盖旅游、交通、城镇建设等多方面。要认真做好经济区的规划工作,尽可能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要加大投入。现代渔港经济区以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而渔港建设是公益性项目,因此要加大投入,特别是政府的投入,确保工程能按质按量完成。 

    要营造良好法制环境。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山东省渔港管理条例》,制定如《渔港施工作业管理条例》《渔港港务管理规定》《渔港休渔管理规定》《渔港违章处罚规定》《娱乐渔业管理规定》等配套规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