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空”齐头并进拉开淮安大交通建设大幕
2008-9-25 3:0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8月26日,全长27.35公里,概算投资10.7亿元的宁宿徐高速公路盱眙南段通车,江苏省首轮规划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全闭合,淮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80公里。与此同时,淮安民航机场正式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淮安市中长期铁路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盐河五改三工程完成相关土地测量工作……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浪潮中,公、铁、水、空齐头并进,为淮安构建“水陆空”立体式现代交通综合体系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因子,淮安大交通大发展的华彩帷幕骤然拉开。
交通兴则百业兴。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托起淮安的区域竞争优势地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建设”战略中,大交通建设首当其冲。市委书记刘永忠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水陆空”齐头并进的“大交通”建设,努力实现公路加密升级,构筑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体系;水运通江达海,迈向“海河经济”;铁路交会联网,构建区域枢纽;民航加速建设,打通空中通道;港站衔接配套,提高运转效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淮安”目标。
什么是大交通?市交通局局长唐道伦认为,大交通是发展大产业的支撑,大交通是促进大流通的基础,大交通是繁荣大文化的载体,大交通是开发大旅游的保障。建设大交通,就是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进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综合运输网络系统;以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方式,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可持续发展和需求管理的新理念,建设符合淮安市情的综合运输体系;以干支线路协调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思想,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统一政策、规划和体制管理,实现运输一体化;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以宏观调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思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立体格局——以“公路升级、航道整治、铁路联网、港站配套”四大工程为抓手,同时加快机场建设,着力优化交通基础条件。
公路升级工程构筑全天候快速通道,形成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1小时经济圈”——淮安市将用两年半时间,重点建设和改造国省干线公路,建立起与连云港、扬州、盐城等地的便捷联系;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及地方公路建设,提高其自身通行能力,加强其与高等级路网的联通。同时,加快建设农村公路,逐步提高技术等级,增强农村公路的通达性,消灭断头路,形成一个“内延外接、联网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到2012年,计划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300公里,实现市区和县城15分钟上高速,大部分乡镇30分钟上高速,基本形成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1小时经济圈”。到2020年,新改建一级公路约800公里,覆盖全部市县级行政结点、市域重点镇、高速公路互通、机场、大型公铁客货运站场、省级以上开发区和4A级以上景区,实现“4110”目标,即:长三角区域范围内4小时通达,市域范围通勤交通1小时到达,市域全部城镇10分钟进入干线网,港站枢纽无绕行、零距离短直连通。
航道整治工程打通水上快速通道,推动淮安水运由“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转变——淮安市将按照“先急后缓、先闸后航、先通后畅、先线后网”思路,加快航道网建设。力争利用2-3年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尽快打通淮安市与连云港的水上快速通道,实现海河联运和“海港内移”,推动淮安水运由“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转变,直接承接国际辐射。同时,超前规划淮河出海航道通达工程,打通水运对外主出口。到2012年,形成以京杭运河、盐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为主骨架,通江入海、连城达港的内河航道网络。到2020年,构筑以三级航道为骨干,五、六级航道为补充,17条航道组成的约620公里内河航道网,沟通全市各县区以及主要港口、工矿企业,与现代化的港口及标准化的船舶一起,共同构成与淮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内河航运体系。
铁路联网工程形成“米”字型加环铁路网格局,成为区域铁路枢纽——淮安市将抓住铁道部对江苏铁路建设“全面支持、重点倾斜”的有利机遇,按照淮安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今年开工宿宿淮铁路项目,打通苏北连接安徽的能源运输通道;力争2009年启动淮连铁路建设,打通淮安与连云港的铁路通道,实现淮安与连云港的“公铁水”立体式对接,为“海河经济”提供新的交通保障。同时,做好淮扬铁路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抓紧规划淮钢、华能淮阴电厂等铁路专用线、支线;超前筹划新长铁路电气化改造,拉开淮安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序幕。到2012年,完成淮安与苏北四市(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的铁路互联;到2020年,建成衔接新沂、连云港、盐城、扬州、南京、宿迁六个方向,新长、宿淮、连淮、淮扬镇、宁淮等铁路交会淮安的“米”字型加环铁路网格局,成为区域铁路枢纽。
实施港站配套工程实现旅客的“零距离换乘”、货物的“无缝隙对接”——淮安市将围绕港口、火车站、汽车站和上规模的物流站场进行枢纽配套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密切衔接和优势互补。今明两年,重点加快盱眙、涟水等港区建设,培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功能相对完备的港口配载中心;建成市区汽车南站、北站和金湖、涟水汽车客运站,打造便捷、舒适、安全的客运站场体系;确保淮安金网物流投入运营。下一阶段,重点实施淮安新港物流园区和淮安火车站配载服务中心项目,建成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配套节点;促进内河港口与连云港、上海港、太仓港等外向型港口的对接,努力发展一批外向型内河港口;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辐射带动效应强劲的服务业聚集区,使淮安逐步由便捷的“交通走廊”变成高效的“物流高地”。
建设淮安民航机场打通空中对外通道——机场将是淮安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是支撑全市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改善全市投资环境、扩大城市开放、提升城市知名度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社会就业,助推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带动机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淮安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淮安市将加快建设淮安民航机场,大力发展空港经济产业,为淮安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打通空中对外通道。
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达到较高层次——以运输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运力结构,增强运输服务能力,推进现代运输服务业快速发展。
根据测算,未来几年,公路运输仍将是淮安市最主要的客运方式,而部分中长距离出行的旅客将转向铁路运输,水运所占客运市场比例不会增加;货运市场中,近距离的货运仍将由公路运输承担,中远距离的则由水路和铁路运输分担;远期航空运输也将承担少量的客货运量。为了切实提升对外通达力和对内辐射力,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和效应,淮安市将以运输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运力结构,增强运输服务能力,推进现代运输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运输市场。淮安市将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市道路客、货运输企业规模化经营,力争到2008年底,市、县际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率达到70%;到2010年,适宜公司化经营的市、县际客运班线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毗邻省辖市之间长途客运平均30分钟一班,培育出1-2个一级道路货运企业。加快推进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引导内河航运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航运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淮安市将积极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鼓励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化,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变化的新特点,鼓励发展小件快运、特色配送、货运专线等灵活多样的物流组织形式,开通农村至城市的物流专线。加快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淮安市将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心城市到县区、县区到乡镇、乡镇到村的三级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和居民集中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实现市区到各县(区)班车平均15分钟一班。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市区最多换乘两次公交车即可到达任意地点。
建成“科技交通”模式——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加快发展现代交通。
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加快发展现代交通,是淮安交通事业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围绕加快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目标,淮安市将形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从业人员、交通科技等的综合交通数据库;实现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客户单位之间信息传递的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实现道路、水路等运输安全事故紧急救助信息的联动,达到密切配合、反应迅速、处理及时,并逐步实现客货运企业、营运工具、从业人员、代理商以及普遍客户的信息共享,提高交通公共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产业发展、流通顺畅、文化交流和旅游出入境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惠民便民交通信息服务。同时,在交通发展的全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从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开始,把人民群众对各种交通运输服务的需要,如安全、便捷、舒适、智能等要素加以全面考虑。推广使用环保节能型运输工具,引导建立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集约型交通运输方式,逐步提高机动车排污的控制标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
举全市之力推进大交通发展——建设大交通,构筑大通道,推动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已成为淮安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大交通管理格局已经形成。淮安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市级层面对“公铁水空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齐抓共管的大交通管理格局。勇于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领导队伍、甘愿吃苦乐于奉献的管理队伍、善于学习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队伍,全市交通系统筑起了一支符合现代交通体系要求的人才体系,为“构筑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提供了重要保障。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支持交通的意识越来越强。交通运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社会性特征。如今,多部门通力合作推进大交通建设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为大交通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改、财政部门对工程立项早争取,对资金拨付快到位;国土部门优先安排交通工程用地计划,保障重大交通项目落实土地指标点供计划;水利、农林、环保、建设、通信、电力等部门在洪评、环评、林木砍伐以及杆线迁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大交通大投入思路确立。未来五年,淮安市规划建成和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240.1亿元,其中省补资金测算139亿元,而地方配套资金缺口超过100亿元。因此,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个阶段,资金不足仍将是大交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思路决定出路,在未来几年里,淮安市将不断创新完善交通投融资模式,加大地方投入力度,为交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