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微利时代的抉择?
2008-9-23 11:4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朱增
9月18日,2008中国钢铁并购重组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在上表示,到2010年央企数目将进一步减少到80~100家。而在此之前,国资委积极推进央企重组,其监管的央企数目已经从最初的196家减少至目前的149家。
与其说这是国家对钢铁集中度偏低的不满,倒不如说是微利时代中国钢铁企业在高成本危局下不得不采取的破解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钢铁一直缺乏强大而自觉的内在助推,只是紧箍咒当头时,才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对。中国钢铁的发展一开始就陷入了以规模求生存的扩张道路。公允地说,这种早期的途径选择为建立齐备的工业体系,进而进入市场并逐步提高占有率等方面起到的功效不容抹杀。但事实上的这种基于产品国内外巨大价差的竞争模式诱导了中国钢铁的畸形发育,从而导致了低端产能硕大无朋、高端产能屈指可数的产能格局。
由于我国的高端钢铁产品屈指可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距明显,因此一般出口无门。而低端钢材产品由于人力成本低廉等因素积聚起来的价格落差,深受海外市场青睐,出口动力强劲。尽管早就不乏有识之士指出中国钢铁产品,准确地说是低端钢材产品的大量出口使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负荷。但 “利益面前一切休言重”,在由钢材进口国到钢材出口国的身份剧变下, “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国钢铁的后天不足无暇顾及也无从顾及。
由于产能的不断释放与累积,原辅材料中的铁矿石在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价格一路攀升,其价格与需求总量也随着钢铁产能创历史新高而处于波峰位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是看准了钢铁企业必须等米下锅,以淡水河谷为代表的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才敢漫天要价。由于国内矿石品味及开发程度等原因,国内矿不敌 “温饱”,钢企也因此没了着地还钱的底气,象征性的拳脚也似砸在了棉花上,也就只能深陷铁矿石谈判逢谈必涨的怪圈而无力救赎。
中国钢企一退再退,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铁矿石的涨价助推了钢铁产品的涨价,但却无力拉升国内钢企经营业绩。与之相对的是,随着铁矿石价格的拔高,其他原辅材料因种种原因亦 “涨声”四起,中国钢铁产品的价格优势被逐步蚕食,利润空间日渐萎缩。在通胀压力、经济增长放缓和下游行业需求减弱的宏观背景下,钢铁行业盈利的潜在风险和困难正在凸显,钢铁行业告别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已成必然。
由于市场信心不足,传统消费惯性等原因,钢价在持续走高之后,终于始入下跌通道。原辅材料价格仍然总体偏高,而最终投放市场的钢铁产品又利润微波,甚至出现倒挂现象。行业性的危机迫使众多钢企纷纷减产以对。有专家分析称,由于铁矿石大幅涨价,加上煤焦电运涨价的影响,钢铁企业平均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增长明显。随着钢铁生产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全球钢铁产业迅猛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原油、矿石、煤炭、焦炭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钢铁生产进入高成本期。这也意味着中国钢企旧有的商业运作将功效不再。
正如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所认为的,“那种靠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涨,大家都赚钱”的发展模式将很难再现了。中国钢铁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双重压力,全行业正在步入高成本时代, “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中国钢铁企业依靠低成本、拼价格的竞争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钢铁产业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来应对全球经济的波动和衰退。
“孩子多了不好养,那就少养几个。”中国钢铁界自然知道资源的稀缺性与如何在资源既定的情况效益最大化。而那些资质优良,体格健壮的“孩子王”无疑是他们器重的对象。借着钢铁并购重组论坛上王晓齐局长的一席话,料想中国钢铁界的重组并购势必帆举船张。大危局下往往酝酿着大举措,我们也乐于看到钢企版图的加速变动能早日催生与米塔尔、浦项、新日铁等分庭抗礼的、打上中国标签的钢企巨头。
当然上述愿望的达成,一方面要完善钢铁工业成本控制,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增强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重组并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落入 “貌合神离”、 “联而不合”的窠臼,应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合作,催生内部化学反应,从而积蓄做强、做大、做精的合力。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并不缺乏大中型钢铁企业,只是缺乏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的钢铁巨头。微利时代的到来,或许能加速这一愿望的达成。
当下,虽距铁矿石新年度谈判还有数月,但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按捺不住了。三巨头之一的淡水河谷,不但单方终止了已达成的铁矿石年度价格协议,还逆市场价格而动,要求中方接受其无理涨价要求。淡水河谷之所以敢 “冒市场之大不违”,正是欺侮我国没有自己的 “米塔尔”吧。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