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忠: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新型城市化建

2008-9-19 16:3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看,世界已进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随着资金、资源主要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城市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我省加快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富民强省的客观需要。但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常常会伴生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如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借鉴国际经验,努力走出一条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一、着力提升向心力和辐射力,打造长株潭核心城市群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大都市圈都有一个或多个具有足够经济实力和规模、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以及由一批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如美国纽约大都市区和日本首都圈都有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为核心城市,并且在其周围云集了一批中小城市。我省已经启动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在总体上就是要打造1500万人口规模的长株潭中心城市;并以中心城市周围100-120公里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等城市在内的长株潭都市圈。而城市群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一个具有足够辐射带动力的巨型城市核心增长极。要让长株潭担当此任乃至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区,当务之急和根本举措就是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造长株潭核心城市群。同时,在大力推进“3+5”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封闭狭隘观念,增强开放合作意识。根据国际经验,一个成熟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实现了城市功能的转变,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换和升级,生产职能减弱,流通、金融、管理、商贸、信息等功能强化,逐渐由工业中心转变为信息交换、商贸流通、决策管理中心。因此,“3+5”城市群要紧紧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配套。根据自身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整体集聚优势。力争逐步形成强大的产业体系、先进的创新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快捷的物流体系和现代交通通讯体系。
  二、扎实推进产业升级与优化,壮大区域中心城市
  高度发达的工业是富民强省的关键。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经济繁荣,却导致了生态的严重破坏。城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必然。发达国家实行循环经济取得的良好效果可以用于新型城市化建设中产业升级与优化的借鉴。作为循环经济先行者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已涉及造纸、炼铁、塑料、橡胶、家用电器、计算机、办公和家居用品等产业,成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循环经济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业的年销售额达到2360亿美元,规模已与美国的汽车业相当。要实现全省新型城市化就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大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实力,培育区域发展龙头。因为产业发展才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而区域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发展缺乏动力,带动影响作用小,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及资产结构的调整进展缓慢,从而很难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区域中心城市。
  三、切实转变片面发展观念,坚持城乡互促共进
  传统城市化往往就城市而城市,把发展的视野局限于城市范围,因而极易强化城乡二元分割。这是“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拉美“过度城市化”相继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和用水紧张、住宅紧缺以及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我省最基本的省情就是农业大省,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省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在我省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更要强调提高城市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仅要强调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更要强调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度转型。要努力突破城乡界限,逐步推进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又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还可以培育农村的发展活力,从而有利于城乡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城乡环境的有效保护,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