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粤港澳合作与珠三角整合

2008-9-19 16:0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以区域利益与竞争力最大化为基石,真诚合作 
     2. 寻找合作互补为主的发展方向,避免经济再次同质化.建立珠三角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形成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3.明确区域内香港广州两大中心的定位功能与发展方向 
     4.以区域利益最大化为依据整合港口机物流金融及支柱产业结构,确立城市群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时至今日,应该说粤港双方乃至港深双方谁都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大凡合作总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重新分割,这就不只是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当真要真刀实枪干,真的要动刀割肉时,阻力与障碍就来了,因为谁都不希望割的是自己的肉,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损,那怕是暂时的.合作的双方如果谁都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联合体利益最大化为依归,各自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样的合作无法算得上是真诚合作,也很难会是成功的合作.这就像一个公司股东,如果他追求的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而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他们股份又相当的情况下,他们的合作是很难进行得下去,合股的公司迟早要解散.粤港合作的症结也就在这里,粤港各自单打独斗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双方倒是都有合作开一家公司跟别人竞争的愿望,可是一涉及到谁是大股东,谁主导公司,如何分工,利益如何分配等等问题就卡了壳,合作就只停留在愿望与口号中.为什么双方不能好好探讨双方各自优势与最大优势在那里,探讨如何才能让优势发挥最大的功效,研究一个既有制衡又有合作的机制呢?伟大的领袖也教导过我们: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长远利益为了整体利益,有所牺牲也是值得的.粤港双方只有屏弃自己的小利益,以国家的利益、地区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为考量,双方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双方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有真正的发展与提升.固守自己的既得利益,保护自己的劣势,只企图从对方那里获得利益获得优势,这不是合作.一个学生会做的题不给别人讲,只想别人给他讲不会做的题,这不现实,对于其学习水平的提高也不会有帮助.深港双方以及粤港双方要合作就要真合作,不要玩假把戏,更不要打着合作的旗号干损人利己的勾当,这很没意思,也没意义. 
    其实即使是粤港双方以及港深双方乃至是珠三角内部真诚要合作,现在它们也未必找得到着力点.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粤港之间以及珠三角内部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同质化的趋势,深港经济更是严重的同构化.核心利益冲突严重,竞争性占主流.相互对等的需求与依存度呈下降的趋势.双方即便是主观上真诚要合作,客观上却一时也开拓不出多少合作的空间.功能、结构与角色的重叠,让双方无从联手,能进行的合作似乎就是联手跟中央政府要政策要照顾.这就像踢足球的,邻村一个踢左边锋的出了名发了财,大家就都跟着学踢足球,而且还就都学踢左边锋,当球市的发展支持不了这么多足球队,容纳不下这么多左边锋时,即使将他们整编到一个足球队,他们也无法合作,因为他们位置与功能是雷同的,他们能做的合作无非就是聚集一起去跟上面要钱要照顾.他们真要合作就有一大批人得转换位置转变角色.于是,他们又一窝风的出去找位置找新角色.大家都认为教练职业生生涯长,收入不错又稳定,级别高,可配置的资源多,现在还缺人,而像他们这些踢球的,因为文化层次与知识结构的关系,可以选择的出路并不多,升为教练应是成功的升级换代了.也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就又都盯上了教练的位子,都嚷着要升级要做教练,又开始了另一场恶性竞争.粤港乃至珠三角内部竞相进行的所谓产业升级与此很相似.先是抢着做打工成份多的左边锋,做不下去了,又一起转过来抢有一定话语权的教练职位,个个城市都宣称要搞现代服务业,无非就是将左边锋之争提升为教练之争,本质上依然是一场恶性竞争。 
   如何避免珠三角经济再次出现恶性竞争及再次的严重同质化呢?道理说起来简单,就像一个足球队,每个队员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以及球队战术要求,寻找合适的位置,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不要一窝风的抢一个位置,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不顾自身条件毫无自知自明的就要抢做队中的核心,在一个球队中不可避免会有竞争,但合作应永远是主流,内部的竞争只能是适度的,有规则有秩序的.珠三角各城市的发展也应是这样,以合作互补为方向寻找各自合适的定位与发展空间,在发展中着力形成差异化与互补性为主轴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将珠三角打造成一支可以争雄称霸的高水平“足球队”. 
     要让珠三角组合成一支足球队,还是一支团结合作、训练有素的高水平足球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复杂很麻烦.核心的问题还是利益的难以平衡.珠三角还没有历经不团结的切肤之痛,谁都不会轻易就为几句抽象的合作团结口号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就像在台湾的国民党要是没有历经几次不团结而致失败的教训,一样还要争得头破血流鱼死网破下不了台.但就像足球一样,过去更多强调的是明星的作用,现在更注重的是球队的整体实力,更强调球员间的团结合作.未来的竞争可能不再是某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可能是某个区域城市群的竞争.谁在区域整合中做得好,谁就会占有先机.珠三角只有形成一个城市群才能在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单打独打已再难成气候. 
     一个城市群的形成是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先决条件.珠三角包括港澳在内恰恰就是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所以才呈现出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如同一盘散沙的局面.有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互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对立与敌视,也容易妥协.广深两个城市间关系也许不怎么样,但广州石牌电脑城与深圳宝安龙岗一带的电脑配件厂家关系不会差,除了在商言商之外,关健是他们谁也离不开谁,谁想对对方牛也牛不起来.珠三角就要是打造这种相互依存共同打拼的关系.如果没有形成互补依存的经济结构,珠三角什么城市群什么深港一体化同城化要么只是另有所图的口号,要么就只是一句空话. 
     按理说珠三角能否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应是由市场来决定,但在中国是由行政与政策来主导资源的分配,且政府对经济介入很深,完全靠市场力量来实现并不容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如果充当主导,以威权甚至是强权推行,应该容易得多也更有效率,就像新加坡对经济的管理一样.包办婚姻并非就完全不好,就不幸福.过来人反而看的远看得透,不易被一时的假像所迷惑,更不容易一时冲动就托付终身,但这之中切忌掺和进个人的恩怨与喜恶,更不可以此进行利益交换.要有充份的论证,在尊重规律的的基础上实施,而且一旦启动了,就要彻底放手,就此退出,轻易不再插手;如果打算依靠市场力量来推进,政府首先得保证做个真正的裁判员公正的裁判员,不要一急起来就跳下场直接当起运动员,搞得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变成了政府与政府的斗争,珠三角那些港口机场乃至金融的角力,随地可见地方政府的身影,这不应该.既然决心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了,就要彻底弱化政府在这之中的作用,行政方面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平等公平与统一的市场,让地方与企业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发展融合,不能有人比别人少交税还从上面及地方政府那里拿着补贴来发展某种产业,还叫别人不要涉足,只能跟它互补.要剔除市场以外的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平等公平条件下,让市场而不是其他因素来判定谁在这个方向发展更有优势.这就像两个孩子相争,不但要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而且也不允许大人出手援助,不充许家长在背后施以影响甚至是角力.不要将孩子之争变成大人的角力,那不是小孩真实水平的反映.而对于某个地区某个产业现有的优势,也要客观的分析,主要原因在那里,后面的发展是否还有优势,对于那些主要以特殊政策特殊照顾获得优势的地区与产业,必要时应实行不对称管制,以彰显公平原则.不能五十里赛跑,有人坐着车跑了三十里,还叫别人一路都光着脚追着他跑,这时他应该下车让别人坐车了.既然以市场来主导了,就应创造公平与平等的市场条件,这包括对过去不公平与不平等的纠正与补偿. 
      从现实来说,珠三角要建立互补依存的经济结构,单靠被政府折断了半条腿的市场,那将是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强力干预,各个地方政府也不可能退出这场抢位之战.可行的办法还是以更高更强的行政力量,斩断干扰的黑手,打开格局,搭起框架,后面的工作才交给市场来做. 
      在搭建框架时,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谁才是珠三角中心与龙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广州是南中国无可争辩的中心,那时的香港根本就不是广州的对手, 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的实力与影响力.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香港崛起了,其崛起更多是缘自于与大陆分属于两制,如今香港更多的得益却是来自于一国.但我们假想,随着中国大陆的发展,中国大陆与世界对接的缝隙会是越来越小,与香港也会慢慢的融合,两地各方面模式将更为接近,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同属于一国一制,那时香港最核心的优势会是什么呢?届时聚集在香港的经济要素会不会流向更有地理中心聚集效应的广州呢?会不会风水轮流转,风水再转到广州呢?这并非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广州不应放弃,还是应踏踏实实的去做. 
     应该说广州的条件的确是比较适合做珠三角的正班长,它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它现在却还欠缺做正班长的实力;香港最有实力,但从各方面又未必适合。广州合适却暂无实力,香港有实力但并不合适,还有一个深圳在搅局。这就是珠三角问题与格局的复杂与棘手所在。这令广东省及中央苦脑不己,一时也无从定夺.要是让香港坐上正驾的位置让它自由的驾驶,香港会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往自家拉,不但指望不了它带领大家致富,搞不好这一大帮人最终都会沦为它的跑腿,富的只会是香港,珠三角这一大帮兄弟冷不防就会成包袱,说不定会像难民一样最终得中央与广东省收容,这是广东乃至中央都放心不了无法接受的;广州一直就坐在副驾的位置,要是广州是正驾,起码不会发生将兄弟甩在半路的事,但广州一时半会还驾驭不了这部大车,广东曾想培养广州,深圳又在那吵吵闹闹的.搞得广东总狠不下心来扶植广州,广州在深圳的干扰下也总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对正驾总是半生不熟的。深圳夹在香港与广州之间,命运早就决定它坐不上正副驾的位置,但因为在伟人的牵手下先摸了方向盘一把,从此它就死死认定方向盘属于它。尽管它自己那部曾最摩登的摩托车,没有了政策的指导牵引,马上就迷失了方向,一头栽进了泥潭中有死火的危险,现正等待着救援,能不能再发动起来充满了变数,但这并不妨碍它争珠三角正副驾的雄心壮志,过去它也曾打正驾的主意,现在却是全心盘算着跟住香港钻进副驾的位置再说。珠三角这部老爷车,就在群雄混战中打转,摇摇晃晃,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正驾总是定不下来,大家都在那争抓方向盘,争来争去,珠三角不但现在走得比别人慢,发展下去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 
    过去香港的确曾拉动过珠三角,但现在的香港不但是难以拉动珠三角,反而是越来越得依靠珠三角及中央政策的推拉。现在的粤港谁都需要对方谁都还离不开对方,但相对而言,香港是更需要对方更离不开对方,这一情形有加剧的趋势,而粤方从对方那里的得益似乎在变小。这些年那些所谓的新政策,无一例外是香港得益,广东从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好处。这是香港特殊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广东不可能不正视这一现实。珠三角这架大车中肯定得有香港的位置,否则无法运转,就算运转起来也会碰车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实而言,目前只能是香港坐上正班长的位置,但它应更多的受副班长的限制,应分权给副班长。深圳与香港同质化太严重,直接的竞争性太强,且受地理格局的限制,不适宜做副班长,副班长毫无疑义应由广州来承担,这除了广州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与产业结构所决定外,珠三角战略纵深决定了即使是以香港为中心,也必须在广州设桩布点,而不是深圳,深圳离香港太近了,没有战略纵深,而且深圳扩展了,还直接妨碍香港的扩展。深圳合适的空间应是香港这个正班长的助手。珠三角现实的格局就是香港做正班长,广州做拥有更多权力的副班长,深圳是班长的助手。广东曾提出外源内源中心的说法,这更适合于港穗,而不是深穗。香港在金融,转口贸易等方面拥有优势,广州在重化工业与先进制造业上拥有优势,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参股,营造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只有穗港良性互动了,珠三角这架大车才能真正动起来.粤港合作深层次的问题是穗港定位分工与合作问题,广州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一直是香港最为关切与顾忌的,广东继续用模糊的战略未必是最佳的选择,有必要与香港摊开谈.不要看深圳现在吵得很凶,深圳其实是看穗港脸色,只要穗港谈拢了,这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穗港是珠三角的主梁,港深只是一个衍架,这点务要搞清,不要本末倒置. 
     从珠三角产业布局上看,香港金融地位很难受到内部的挑战,深圳的位置与条件本身就不适宜设立证券所,更不可能发展成金融中心,尽管深圳将口号调整为与香港共建国际金融中心,这应只是深圳借机跟国家再要政策以此强化自己的金融实力的手段而己,金融中心依然是香港的,并没有深圳什么事;广州因为没有证券交易所,更不可能威胁得了香港的金融地位.但如果香港金融业不能在珠三角安营扎寨建立起根据地以此向中国内地扩展,它就不能在中国内地建立起金融地位,其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就难以确保.香港应当认识到珠三角是其最核心金融腹地的地位, 在金融上应对珠三角有所反哺,让珠三角更多的参与及分享其国际金融中心的成果,相应的:广东以强化香港在珠三角金融地位为导向整合金融资源,形成与香港利益共享相互支持的金融格局.整合方向是深圳金融业主要是做为香港金融业的的补充与延伸,而广州金融业应定位于香港金融业向珠三角向内地扩展的重要节点与桥头堡。实务操作可考虑将深圳证券所主板市场合并到港交所,港交所创业板合并到深圳创业板,深圳以创业板与风险投资为主,深交所原有的中小板迁到广州,由港穗深三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营运。在广州设立珠三角债券与期货交易所。在三地形成金融合作互动的格局. 
    港口方面,香港与深圳港口主要以珠江东岸及粤东江西福建为腹地,广州珠海港口以珠江西岸及粤西与西南为腹地。广州珠海港口整合相对容易,香港与深圳港口竞争激烈,合作不易。从发展态势来说,香港港口处于物流的下游,深圳港口却处于物流上游,且香港港口物流成本较高,香港物流流量有减少的危险。而香港要力保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深圳也是将港口视为命根子,两者有冲突。解决的办法是将两地港口合并,关闭香港港口,港深合作使用深圳的港口,将深圳港口建成双方共管共营的港口,与开发深港边境区一样,封闭成独立的区域,共同进行海关监管。以契约形式进行利益的分配,将双方核心利益绑到一起,以此带动双方的合作及实际的一体化。 
   机场方面,目前是香港国际航线占优,广州国内航线有优势,未来应以此确立香港与广州各自以国际、国内航线为主的主轴定位,在国际航线上穗港机场应尽量避免冲突,共同创立更多的条件让香港国际航线通过广州中转驳接国内航班,广州国内航线通过香港中转驳接国际航线,未来应探讨在穗港两个城市及两个机场间建设直达通道的可能.至于夹在穗港之间的深圳机场,可行的发展方向应是逐渐改造成香港货运机场与支线机场,或者做为广州第二个机场,随着广州交通枢纽地位的增强,广州也不排除有建设第二个机场的可能,收购深圳机场就是一种方式.。但有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珠三角不可能容纳得下这么多枢纽机场,必须进行有效整合.与其市场逼着改变,不如因应市场提早进行调整. 
     当今中国有一定规模与经济地位的城市背后必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自己或自己周围没有繁荣的制造业,不可能有发达的服务业. 珠三角各城市不应也不可能抛得开制造业,珠三角不可能人人都发展服务业都以服务业为主.珠三角肯定要制造业,但珠三角要发展的是有品牌或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在国内或国外能开拓出一定市场的制造业.有能力向这个方向发展的继续留在珠三角,仍是以加工贴牌为主就转移到广东两翼及粤北.珠三角产业升级应沿着这个思路与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窝风的都要搞所谓的现代服务业.香港已很难再发展传统工业,它只能转移到粤东粤西,而有一定附加值的工业可放在珠三角的几个保税区内.那里可做为香港的工业区.香港与广州着重于相互合作分工的服务业,广州还有重化工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圳则侧重于高新产业,东莞这些珠三角工业城市应重点发展有品牌有知识产权的传统制造业,由此形成不同的产业聚集地,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如果说城市就是一所大学一家医院的话,那么香港与广州就应是一家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医院.香港是涉外的,广州主要是对内的,深圳应是一家专科性的大学专门性的医院.其他城市就是主要服务于自己区域的大学与医院.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服务区域,在相对独立但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中,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这才是我们所盼望的珠三角城市群.如果能达到这一目标,珠三角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闪亮的城市群.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