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船配项目为广州造船业“补血”

2008-9-18 14: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曾几何时,“营养不良”的船舶配套业,阻碍了广州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壮大。随着龙穴造船基地陆续建成投产和华南船舶配套市场的即将建设,将为广州造船企业“强身健体”提供保障 。   华南造船看广东,广东造船看广州,目前广州造船企业总生产能力超过80万吨。不过,与总产能均已超过300万吨的渤海湾造船业、长江口造船业相比,只相当于其四分之一。 
  按说,无论是货物吞吐量,还是海岸线长度和港口泊位数量,广州都毫不逊色,为何广州造船总量上不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船舶配套产业“营养不良”。 
  不过,随着广州龙穴造船基地陆续建成和投产以及华南船舶配套市场的即将建设,广州开始弥补造船配套业的不足,造船业将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 
  配套率低成广州造船“心病” 
  近年来,广州造船业竞争力弱于渤海湾、长江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造船配套产业严重滞后。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江浙一带长江口造船基地的本地化配套率为40%。“而广州造船业的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仅有5%,七成需要从国外进口,不需要进口的零部件,大部分也来自苏、浙、沪等地”,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洪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江浙沪地区船舶配套供应包括船用空调、冷冻机、阀门等设备,这些广州无法实现本地采购。广州虽然是华南造船业的核心,但广州本土的造船配套企业仅有10多家。” 
  广东造船学会理事长胡国良介绍说,广州船舶配套企业弱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广东省船舶配套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船舶配套产品的种类齐全,产品线也较丰富,基本上涉及到了船舶配套的各个方面,并且还涌现了一批在我国船舶工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品牌。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经济降温,再加上国外竞争对手的涌入,整个船舶配套工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转变,多数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省的船舶配套企业也开始发生分化,部分企业或完全放弃了船舶配套产品的生产,或压缩了经营的规模与比例,转向生产经营其他民用产品。少数留守的企业,则因为放慢了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脚步,忽视了对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加之前期发展规划缺乏、后期投入不足,产能难以迅速提高,使一些传统优势产品风光不再。 
  “行业间的传导机制不够灵活,对市场缺少灵敏度和开拓性,是造成船配业衰败的主要原因”,洪和平说,对于从2002年开始逐步复苏的船市,并没有引起华南地区造船行业、配套企业的注意,不少之前从事配套行业的企业“当家人”在2006年的时候还在打探船舶配套行业的亏损情况。 
  直接后果造成企业难做大 
  “本地化配套率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造船成本,从而大大削弱了造船业的竞争力,致使企业难以做大”,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张静在参加龙穴造船开工典礼时告诉记者。 
  据专家介绍,船用配套设备的价值占船舶总价的40%左右,配套业的滞后,不仅大大增加了造船成本,同样延长了造船周期,直接影响年造船能力。以近年来在船市与股市都十分抢眼的广船国际为例,造船配套行业的‘短腿’,让广船更多只能受制于外地配套厂商的生产时间安排,整条船的建造往往因此受到时效限制。 
  “如果船配滞后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广州造船将延续弱势局面,极大地影响其生产能力的提升。”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广德介绍。“做大广州造船业,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船配产业作支撑”,龙穴造船基地相关负责人说,为充分利用龙穴土地,做大珠江口地区的造船总量,当时在设计基地的项目方案时,主要布置了大型民船建造、大型船舶修理、军船建造、海洋工程建造等重点建设项目。而对龙穴造船基地船舶产品所需的分段制作、管子加工等需要占地面积较大的造船外协配套项目,原打算依靠广船国际、文船公司、黄船公司、广州造船厂等企业来解决。“但他们自身都难以保证,船舶配套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启动船配项目为造船业“补血” 
  随着龙穴造船基地的建成投产,华南地区在2015年将形成年产400万吨的规模,华南地区船舶工业力量将更加雄厚。而成为最大制约因素的船舶配套问题也将终“寿终正寝”。近日,广州与中船集团联手拟在大岗万亩工业园建华南船舶配套市场。 
  中船集团依托广州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在番禺区大岗镇新联工业区新建一个集船用低速、中速柴油机和船用辅机、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为一体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约270亿元,年产值可达100多亿元,规划建成全国最大的船用柴油机制造基地。 
  在目前华南船舶业“短腿”的情况下,番禺率先借助优势打造船舶配套业,无疑占领了市场先机。广东造船学会专家认为,广州番禺打造专业的船舶配套市场将不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大意义在于弥补华南地区船舶配套业短缺的现状,推动华南船舶业的发展。 
  另外,为了弥补本土配套率低所造成的成本损失,中船集团选择还引入上下游战略伙伴。宝钢集团和中国海运、中船集团三家合作,分别按30%、10%和60%的持股比例共同注资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上中下游联动,一方面规避了原材料价格浮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有稳定的订单来源,是非常优化的配置方式。”洪和平评价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