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见证钢铁工业成长

2008-9-16 13:1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讯 (记者李志军)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今年,国内多家钢厂迎来自己的50岁华诞。柳钢、通钢、酒钢、包钢、济钢、武钢、马钢……它们都在2008年迎来自己的50岁生日。
    50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而50年,对一个企业来说,既充满艰辛又满怀希望。
    让我们来看一看钢厂的发展个案,从中完全可以映射出五十年钢铁产业所发生的巨变:
    且看刚刚过去的9月13日,武钢过生日了!它们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是一串串的辉煌与骄傲: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 “鸟巢”工程中近七成的钢材是武钢自主研发的,中国的神州五号、六号飞船上也烙有 “武钢造”的印迹,杭州湾大桥、阳逻大桥、首都国际机场、北京电视中心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更是少不了它的身影。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用武钢人自己的话说:“这是几代武钢人的拼搏和汗水换来的。”
    让我们再把镜头拉回到50多年前:1951年,毛泽东主席同意了当时重工业部关于建设武钢的建议;195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委的报告上亲笔批示同意。中共中央中南局随即做出在武汉附近建立巨型钢铁中心的决定,并紧急动员,着手筹建。1958年9月13日下午3时,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在武钢娩出。
    时过多年,在如今武钢的宣传资料中,赫然写着这样几个数字:到2007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94亿吨,累计实现利税101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692.92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10.86倍。
    这些数字表明:一个武钢变成了十个武钢。
    而这样魔术般的变化又岂止武钢——今年也是济钢建厂50周年,济钢从建厂到实现100万吨钢,济钢用了33年;从100万吨钢到500万吨钢,济钢用了12年,从500万吨钢到1000万吨钢,济钢仅仅用了两年。
    伴随企业的成长,钢铁工业也日新月异。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3年,中国钢产量超2亿吨,2006年超4亿吨……
    在这 “一变多”的历史变化当中,全行业都值得追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铭记产钢形势的来之不易。
    孔子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这知天命的年龄,钢铁人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要求产业集中度提高、高度市场化的运作环境、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复杂多变等等。然而,钢铁人认为这不仅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