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交通快步融入"东部时空"

2008-9-11 2:2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没有交通便利的无缝对接,就形成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平台,谈不上经济要素快速流动中的分工合作,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安徽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交通必须先行融入“泛长三角时空”。 
  安徽交通发展正在不断“提速”,旨在缩短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降低人流、物流成本,全面提升交通设施“硬件”,在交通综合承载力与通达水平上向东部看齐,让安徽在区域分工合作中,承东启西,左右逢源,化“优势”为“胜势”。
  高速公路全面对接长三角
  目前,“泛长三角”在加速整合,从单向“融入”发展到互动合作,以形成中国区域发展的龙头。毫无疑问,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安徽拥有巨大优势:居中靠东,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山水相连。
  但是,地理上的相连,不能必然地转化为经济上的“相融”。在风驰电掣、天涯咫尺的现代,区域经济技术交流的密切度,往往取决于“车轮”的速度。快节奏的交流和高效的物流,是经济整体性融入的前提。“安徽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交通必须全面对接,这是整个发展战略的基础与先导之一!”省交通厅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6月29日,沿江高速正式通车,这条高速大通道,东连南京,西通武汉,划出贯穿八百里皖江的“一横”,串起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拉动皖江城市群昂首向东,纳入南京2小时交通圈。至此,安徽通往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年底随着联结皖浙、皖赣的黄塔(桃)高速竣工,还将增加一条。未来,安徽将共有12条“卧龙”对接长三角。
  今年,全省将确保建成300公里高速公路,到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2500公里。目前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共有9个,达700多公里,一大批储备项目开始前期工作。通过建造一条条大通道,安徽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承东启西优势,做好左右逢源文章。
  交通无缝对接,除了路网的相连,还有交通发展水平要向东“看齐”。苏浙两省每年的交通建设投资额,大幅领先安徽,无论是道路等级、运输量,还是物流产业水平,都高出一大截。“正视差距,脚踏实地,奋起直追,全力提升安徽交通设施水平,是当前交通部门的最重要的任务!”省交通厅负责人强调。
  高铁时代重塑交流新时空
  今年年初,合肥坐火车到南京要4个多小时。现在,只需59分钟!而通过动车组,合肥到泛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不到3小时,比年初缩短了4个多小时。
  4月28日,国内首批客运专线、全长160公里的合宁铁路通车;8月1日动车组驶上合宁线,穿行于合肥、南京、上海之间。合宁铁路一次性达到了设计最高时速,安徽开启了高铁新时代。
  7月间,连接皖赣的铜九铁路正式开通货车,皖江铁路从此东西贯通,150万池州人民,从此告别了不通火车的历史。今年底,我省将收获第二条全线贯通的高速铁路——合武铁路,合肥至武汉形成2小时“公交化”出行。合宁、合武、铜九线3条区域性大“动脉”一年内相继落成,意味着人们孜孜以求的安徽铁路“1234”出行格局,年底将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
  京沪高铁安徽段建设正如火如荼,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宁安城际铁路、合蚌客运专线今年都将开工,2011年前后陆续投入使用,安徽高铁长度将居于全国前列,合肥至北京列车运行只要4小时,马、芜、铜、宜等皖江明珠都将纳入上海2至3小时交通圈。
  安徽,是全国第一批开通高速铁路的省份;是全国第一个一年竣工包括两条高铁的3条重要铁路线的省份。到2011年,还将是全国第一个同时拥有5条高速铁路的省份!我省铁路建设的力度、速度和布局的密度,令人惊叹。“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投资将超过800亿元,新建铁路1500公里以上。铁路升级,一次次重塑着发展新时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步伐,将更轻盈,更有力。
  江淮水运铸造产业新引擎
  截至目前,皖江6市——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巢湖,港口总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在中部沿江四省高居第一。全省营运船舶近3万艘,总运力达1419万吨,内河总运力位居全国前列。
  长江黄金水道,是安徽融入泛长三角的天然“脐带”。便捷的物流大进大出,大幅降低马、芜、铜、宜产业发展成本,吸引泛长三角产业转移顺流而下,加快集聚升级。依托滔滔长江及其支流,皖江城市群乃至省会经济群,在长三角产业新一轮优化布局中,正占据更有利的“地形”。做大做强安徽水运,建设条条水上高速公路,成为安徽交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2008年,被确定为“安徽水运工程建设年”。
  9月8日,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工程竣工后,合肥作为我省最主要的外贸基地,集装箱再也不用通过公路运到南京、芜湖等地中转,而可以在合肥直接装船,通过合裕航线过巢湖,抵长江,达上海。
  下半年,被誉为安徽水运一号工程的“芜申运河”将实质性开工,这一工程落成后,长江中上游船舶直到上海,将开辟第二条“黄金水道”,缩短行程100多公里,流金淌银的皖江,将发挥更大效益。
  裕溪口船闸、巢湖船闸不久后动工兴建,连接合肥与长江的合裕航道,经整治后,运输能力将大幅扩容,合肥将成为真正的内河重要港口城市。而随着颍上船闸、阜阳船闸等一系列设施价格陆续“升级”,淮河重要支流沙颍河,将成为皖西北资源运输的大“动脉”。
  江淮水运,铸造产业新引擎。到2010年,我省将投资120亿元,改善航道里程550公里,使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400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3.3亿吨,其中长江港口吞吐能力2.9亿吨。船舶如梭的江河,为安徽加速崛起提供强有力支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