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港”压出了什么?

2008-9-1 23:3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杨延龄
    虽然商务部等部门解决压港的令牌一再发出,但目前仍有8000万吨铁矿石积压在国内各港口,这折射出我们资源贮备、市场化建设进程的欠缺和不完备,计划经济中条块分割思维痕迹犹存……
    上世纪80年代,华北某钢厂炼钢生铁紧张,虽四处采购但入库甚微,当看到一些外地铁厂将准备出口的生铁集港到各仓库时,一场大规模的“抢”铁行动便展开,理由是“国内炼钢还没铁,不能出口”。现在看来可能是笑谈,甚至越轨出格,但在当时却是实情,甚至“抢”得理直气壮。
    对照二十年前的那场“闹剧”,如今我们对待8000万吨铁矿石积压港口之事要理性得多。那么,沿着这条思路我们还需要继续做好哪些工作,完善哪些程序,使利用海外资源成为我国市场化组成的有机部分?
    利用海外资源
    谁功不可没?
    6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30年后钢厂‘吃’什么?”的文章,结合我国铁矿资源贫乏,新矿源没有发现情况下,专家对现有矿山仅能满足钢厂用矿30年忧虑,对国产铁矿开采状况,浅部资源加速枯竭,新资源后续不足,满足不了需求等进行分析。囿于当时认识只对海外资源开发进行一般探讨,悲观论断浓烈。当年,我国进口11148万吨海外矿石。
    然而,至此以后我国铁矿石进口却以每年6000万吨以上增幅,去年进口达到3.8亿吨是6年前的三倍多,同时也刺激了国内矿山增产,今年上半年原矿生产出3.9亿吨的历史记录。从而有力地保证了钢铁5亿吨产能的需要,支撑着国家经济较高速度发展。
    海外铁矿资源如此迅速增长,与钢厂、贸易商历经艰难、自担风险荣辱,足迹遍布全球的努力分不开,宝贵资源源源不断运抵国门。近几年,国内钢厂迅猛扩张中,没有因矿石短缺,而停炉断顿,起码压港的7000万也好,8000万也好,都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储备。这种能量的形成是计划经济时难以办到的。
    诚然,舆论提及压港不乏对其中的投机行为颇有微词。其实,投机是商业行为的重要组成,随影随行,正是有了需求与投机,才使得矿石贸易如火如荼,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在国家不用花费过多气力情况下,使我们的支柱产业在手中有粮的前提下蓬勃发展,关键是投机所占比例。
    面对压港我们最应关注那些题?
    矿石进口成为常态贸易,由于需求量巨大,周转期长,采购方式和采购方向的多样化,使得“压港”成为常态,市场在无突发变化情况下,港口也决不会盆干碗净。那麽,建立必要的资源贮备就要提上议程,特别是在交通要道地区,有计划整合社会运力资源,实现调运分拨,减少物流成本,成为钢厂、港口、交通与社会必要功课。(下转A2版)
    (上接第一版)
    除尚未投产的京唐钢铁外,真正意义上的沿海钢厂还未形成,矿石的周转、倒运不可避免,加之运矿船舶的超大型化与钢厂原料场地的限制形成反差,都影响钢厂回运节奏,这也是适时建立储备分拨中心的前提条件。
    现货贸易中贸易商所占比重较大,国际矿石巨头也竭力扩大贸易份额,使长协合同兑现率降低。现货贸易价格变动大,也使得贸易商风险加大,8000万吨矿石压港中有相当部分由于价格预期没有实现而压货观望,不少货主赔钱是铁定的了。如何建立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有形和虚拟市场,也应考虑。钢材期货市场建立呼声不绝于耳,理由是我国是生产与贸易大国。那麽,同样作为矿石生产与消费大国,没有一套自己的价格制定体系与依据,每年谈判,大约摸、大概其地讨价还价,显然长久不得。贸易商没有价格预期的参照,凭直觉赌生意,更不利实力增加和队伍的健康发展。所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发育重点物资市场,时不我待。
    本世纪初,当5000多万吨进口矿还使得我国港口忙的喘不过气来,压船现象严重,而如今,3亿多吨进口量,还使得各港口千方百计争取资源客户,20多家主要接卸港口争着规划20、25、30万吨级大型专用码头,安装大型机具,使港口建设今非昔比。但港口能力增长常靠一己之力而为之,疏港公路、铁路则靠多系统、多部门协调。港口常传出几十个小时卸下超大运矿船的捷报,但要使这些矿能进了厂门,又是另一回事。部门间的、行业间的协调规划,还要国家充分利用有利时机,从资源获取到科学合理利用全盘规划。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