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发展瓶颈 中国制造自我救赎

2008-8-3 11:2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王然 周伟伟 
  2008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对已是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更是如此。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物流费用增加,令原本价格低廉、产量巨大的中国制造优势不再明显。“机会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己创造。”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做出了剖析后,专家学者给出了中国制造唯一的出路。
  突破低级制造
  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发展当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在中国所有企业当中占91%,收入占86%,利润占73%。然而随着成本的提升,本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中国制造业形势更加严峻。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似乎正面临着工厂流失的窘境,一些工厂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印度、越南,或者东南亚那些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却认为,这也正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次契机,从而摆脱过去低端的制造,加速研发和自主创新,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很大程度上,中国制造是依靠隐形的优惠政策。”魏加宁指出,所谓“隐形的优惠政策”指的就是资源要素价值的扭曲,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的价格。因此在这样一个价格扭曲的环境下,中国实际上是把大量补贴给了外国的商人和外国的消费者,自己辛辛苦苦只挣了一点微薄的利润。
  而中国制造这样的发展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不仅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而且我们自己的环境、资源方面的损耗也越来越大,并且要不断地为经济过热所困扰。”魏加宁说。今年的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由于通涨的原因,国家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贸易环境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中国制造把工作重点放到自主创新上来,加强研发和自主创新,才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的出路。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步入调整期后,中国制造业应该抓住其中的发展机遇,加快实施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战略。当前形势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制造业短期面临宏观环境偏紧,但中期仍较宽松。
  借此经济调整期,资金也将有机会流向中国制造。尽管未来三年可能都是调整期,但未来五到十年制造业还是有很大的机会。未来三年内与出口、房地产关联大的制造业和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但由于中国的社会资金充足、国内需求旺盛以及仍将存在下去的低成本优势这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的错配问题,即房地产的暴利导致社会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同时增长过度地依赖于出口和外资,导致制造业升级过程中资金相对不足。
  “去年,中国整个资金的供给多于它的投资,规模高达1.28万亿。其中94%流入了房地产产业,造成房地产严重泡沫,而制造业资金供应相对不足,今后应该把钱更多地投到高端制造业上。”王小广说,他估计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会在调整期后有大规模的增长,例如潜在的汽车需求非常大,十几年后我国每年的汽车销量可以在三千万辆以上。
  中国制造自主创新刻不容缓,国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足以让中国企业吸取。曾经过份依赖出口的东南亚模式已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破产了,中国持续这样的模式将来也会有大危险,因此必须主动改变发展模式。王小广认为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消费模式的转变、国家产业政策偏好的转变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关于第一点,他认为中国的消费文化过度讲求吃住,是吃住为中心,属于一种封闭型的消费模式;而西方讲求玩乐,是开放式、更能激发创新的消费模式或偏好。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的投资趋向房地产等消费,导致资产泡沫过度,实质财富较慢;而欧美的趋向于创新,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所以,扩大消费、增进创新动力最需要改变消费模式或行为。其次是国家必须改变对房地产和出口的过份看重,抵制追求短期GDP快速增长的冲动,将资金投入到见效较慢、但对国家竞争力提高非常重要的制造业上来。同时,要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面对各种成本上升的环境中,要促使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而将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的同时,要在当地创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形成中国内部的“雁阵”发展模式。同时他不太赞同 “通过高科技产业的突破,来实现自主创新”的提法,他认为重要的是在高端制造业上形成国际竞争力。
  而日本的成功先例则值得借鉴,从一开始就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力,需要“紧凑化”的自主创新。要完成这样的转变就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需要用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企业。
中国制造练内功,信息化成中坚 
  在对中国制造开具良方的前提,是了解中国制造本身的特点。计世资讯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存在如下几个主要的特征: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第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两年来,国内制造型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宏观面上的巨大考验,导致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何有效的控制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已成为当务之急。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把实施ERP系统作为有效改善以上问题的主要手段,整合供应链。因此它们对ERP系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其中的生产制造环节。ERP的生产制造模块是用户目前和未来需求最迫切的产品,包含生产制造模块的ERP系统是制造企业未来几年的重要需求方向。
  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曹开彬说:“我们谈到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在中国国民经济当中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制造业选择ERP产品的时候,实际上对生产制造是非常关注的。”
  计世资讯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的制造企业以前的需求主要是管管库存、管管销售、管管订单,现在很多企业的需求在加深,包括生产信息化的管理、车间的管理、很多的咨询工序的管理等等。那些只针对原先财务的产品是不够的,需要针对生产制造整个产供销的需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生产制造ERP是制造企业关注的一个热点。
  同时,现在中国制造企业选择ERP也呈现出了几个新的特点:第一,对ERP产品的功能,有两个特点的要求,一是覆盖面要求足够广,二是应用的深度要足够深;第二,现在很多人对高并发的需求比较大;第三,对处理海量数据的要求很高,这也是很多高端用户选择高端产品的一个关键点。而未来ERP的发展趋势是:一是生产制造ERP还会跟行业化更紧密地结合;二是整个ERP产品,它的灵活化和模块化的发展;三是用户的ERP需求与相关的产品结合起来。
  生产制造ERP行业白皮书发布 神州数码ERP本土登顶
  2008中国制造业高峰会上,计世资讯(CCW)发布的《2007年中国生产制造ERP行业白皮书》中显示,在中国生产制造ERP产品市场中,神州数码ERP以14.1%的市场占有率二度位居本土品牌第一,超越了国外厂商Oracle和国内的用友、金蝶等知名厂商,直逼世界管理软件巨头SAP,同时在产品成熟度、品牌知名度方面位列第一。
  中国制造业通过采购、生产、销售实现盈利,通过盈利实现增值,这个增值的过程是制造业核心的东西。“不管是为资本谋回报,为员工谋盈利,制造业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盈利。”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神州数码ERP)的北方区总经理周增瑞深谙企业生存之道,这对神州数码ERP的研究设计起着指导作用。
  “使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主要体现在控制成本、提升速度和保证质量三方面。”周增瑞解释说。神州数码ERP能够做到:第一是整合并优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协同并行工作;第二是数据源统一动态更新并形成反馈闭环、实现对业务的连续性支持;第三是业务全过程受控,可持续跟踪、控制并改进业务流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交货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战略和经营战略有机配合,提供产品创新和管理优化的协同平台。
  先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富对此感同身受,三年的时间里他将一个年亏损几千万的企业变成一个盈利几千万、行业内排名第二的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去这个企业之后,我说我用三年的时间,使这个企业的利润翻三倍,通过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来看,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刘文富说,运用易飞ERP进行管理,现在已经大胆放权,每天早上只看看电脑,会有更多时间考虑企业战略调整问题。
  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未来与发展:一个是宏观政策,国家政策;另一个是微观政策,就是企业自身的内在素质。企业内在素质,就是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绩效管理、盈利模式、企业文化等,而信息化正是企业锻造内在素质的助推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