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劲吹“瘦身”风

2008-8-29 11:0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东风柳汽的霸龙507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减轻自重500公斤左右;陕汽推出国Ⅲ轻量化重卡新品,成功减重800公斤;两个月后的8月,江淮格尔发轻量化重卡上市,L系4×2载货车“体重”减轻了850余公斤……重卡的减重记录正在被快速刷新,各个重卡生产企业也似乎都铆足了劲要在轻量化上一决高下。
    笨重的重卡,正在掀起一场 “瘦身”大PK,而且这股风潮还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此风何起
    此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韩镭曾在多个场合,将我国商用车轻量化的掣肘归结为以下两点:商用车企业以及用户在轻量化需求上迫切性不足、超载屡禁不止。
    但是,今年以来,不断加大的治超力度,油价的走高以及计重收费的大范围推行,使重卡轻量化迎来了一个 “艳阳天”。
    众所周知,油荒和国内日益高企的油价已经成为公路运输行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于是,是否节油就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重卡的重要因素。
    用户对于节油车型的旺盛需求,再加上国家提倡的节能降耗大环境,也使得国内的重卡生产企业纷纷在节油上大做起了文章,而轻量化正是降低整车油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据介绍,一般来说,汽车重量每减少10%,其燃油消耗将降低8%左右。对于卡车来说,自重每减轻一吨,其百公里油耗就减少一升——这对于饱尝重卡 “油老虎”之苦的用户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多厂家就是看重了用户的这种新需求。
    另一方面,计重收费对于轻量化重卡的利好显然更为明显。因为计重收费在执行中是按照车货总重来作为衡量标准,这使得自重轻的车辆的优势开始凸显。
    此前,为了治理公路超载,很多地方都祭出了计重收费的 “杀手锏”,希望通过新的优惠费率对超载运输车辆进行重罚,以此来鼓励运输车辆正常装载。这样,以往靠超载牟利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也促进了用户对轻量化卡车的需求。
    一家重卡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根据他们的计算,在计重收费下,车辆自重每降低一吨,用户每年将会增加10万元的净收益。
    在市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甚至有人断言,谁能够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轻量化,谁就将成为用户的宠儿。因此,重卡企业纷纷将轻量化作为自己车辆的重要卖点,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选择。
各有高招
    对底盘、发动机等零部件进行结构优化、使用新材料,以及改进制造工艺,是目前实现汽车轻量化的三种主要途径。重卡的轻量化自然概莫能外。
    据介绍,目前我国重卡的轻量化实践,基本都集中在生产工艺和车辆结构的优化上,新材料的使用少之又少。在这两个大方向上,各个企业根据自身技术优势的不同,侧重点也不一而足。
    一汽解放贸易公司北京区域经理韩晓彬介绍说,以生产中卡见长的解放在切入重卡领域之后,也将自己在车辆自重方面较轻的优势保持了下来。因此,相对于斯太尔平台上的重卡产品来说,解放的产品 “本来就很轻”。
    虽然本身 “底子”就不错,但是解放在轻量化上也仍然没有 “放松警惕”。在其高端重卡J6上,为了减轻自重,就专门采用了少片簧悬架结构。通过这种优化,其8×4牵引车的底盘自重降到9.5吨,甚至在国际上都居于先进水平之列。
    而一向以安全性作为卖点的东风柳汽,更是在其重卡产品——霸龙507上,将轻量化贯彻到了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不管是法国轻量化车架的设计理念,还是在生产工艺上对车架机构的不断优化,都直奔减轻自重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独有的欧洲龙骨式结构的采用,在保证驾驶室自重减轻的基础上,强度也较传统的 “六面体焊接机构”大大加强。
    而将减轻车辆自重明确作为自己2008年重点的陕汽,在轻量化上更是来了一次惊人之作。其6月初推出的国Ⅲ轻量化重卡,在车架、悬架系统以及鞍座等各个部位,轻量化都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集成其中。这也使其创下了减重800公斤的记录。
    陕汽销售公司市场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前双转向桥的板簧通过结构优化降低自重149公斤、铝合金油箱取代铁皮油箱减重100公斤、轮胎更换又减轻126公斤、鞍座结构转变后自重降低107公斤……陕汽的 “800公斤”就是这样一点点 “抠”出来的。
前景待估
    随着国内重卡自重的逐渐走低,也有一些人开始为这种趋势可能引发的车辆安全问题担忧。
    中国重汽销售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德春认为,对于重卡来说,要想大幅度地减轻自重,基本上都要在驾驶室和车架上下功夫。而这两个部位恰恰是衡量车辆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一些厂家为了减重,不计后果地减少驾驶室钢板和车架的厚度。这样不但可能增加车辆的故障率,缩短其使用寿命,更可能使司机的生命遭受威胁。”王德春说。
    王德春透露,在山西进行市场走访的时候,曾遇到过车架大面积断裂的情况。经过考察,其与车辆自重过轻有很大关系。他说: “换一个车架要1万多元,安装费用还要7千多。消费者从车架重量减轻上一年获得的收益才有多少呀?还不够更换车架的钱,得不偿失。”
    基于以上的这些判断,王德春提醒到: “在进行轻量化重卡的研究时,一定要在确保低故障,不影响车辆使用寿命的前提下进行。减轻自重一样要适度,不能为了轻而轻。”
    除了安全问题,轻量化重卡未来的市场表现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因为,虽说其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倡导,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景究竟如何现在还无法预测。就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轻量化重卡的销售状况并不乐观。用户对其的认可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采访中,一位来自河北遵化的重卡用户就向记者直言,在他所在的区域,虽然计重收费也在实施,但是大部分的车辆还是以重载为主,购买轻量化产品一是没必要,二还要担心在恶劣的使用环境下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他目前不会考虑购买轻量化重卡。
    他的这种态度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意见。所以,有专家认为,轻量化重卡要想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杜绝超载是必需的。而这直接取决于政府对此的治理力度。
    “要是计重收费执行的严格,轻量化重卡肯定大有可为。只有解决了超载的问题,轻量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位专家坦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